sī guā luò
藥材名稱 | 絲瓜絡 |
藥材拼音 | sī guā luò |
藥材別名 | 水瓜絡、天蘿筋、絲瓜網、絲瓜瓤、絲瓜布、天羅線、絲瓜筋、千層樓 |
英文名稱 | Towel Gourd Vegetable Sponge |
功效分類 | 活血止痛藥 |
藥用部分 | 葫蘆科植物絲瓜Luffa cylindrica (L.) Roem.的成熟果實的維管束。 |
(動)植物形態 | 一年生攀援草本。幼時全株密被柔毛,老時近於無毛。莖圓形,常有角稜,幼莖綠色,被稀疏柔毛。葉互生,葉柄多角形,具柔毛;葉片圓心形,掌狀3~7裂,裂片常呈三角形,邊緣具細齒,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幼時具有刺毛,老時粗糙無毛。花單性,雌雄同株;雌花單生,具柄;雄花為總狀花序,花萼5,深裂,裂片綠色,卵狀披針形,外面被細柔毛;花冠黃色、淡黃色,呈5深裂,裂片闊倒卵形,邊緣波狀;雄蕊3~5,花葯2室,多彎曲似“S”形,花絲分離。瓠果常下垂,長圓柱形,有綠色縱紋;種子卵形,黑色,邊緣有翅。花期5~7月,果期6~9月。 |
產地分佈 | 我國各地均有栽培。主產於浙江、江蘇、福建等地。浙江慈溪所產質量最佳。 |
採收加工 | 夏、秋季果實成熟,果皮變黃,內部乾枯時採摘,搓去外皮及果肉;或浸泡於水中,待果皮及果肉腐爛後,取出,洗淨,剪去兩端,拍打去種子,曬乾,壓扁。 |
藥材性狀 | 絲狀維管束縱橫交織而成的細密堅韌的網路狀物。全體呈壓扁的長圓筒狀或長稜形,兩端細,略彎曲,長25~70厘米,直徑5~10厘米,表面黃白色至暗黃色,有時殘存果皮及膜狀的果肉,體輕,質韌,富彈性,難折斷,橫切面可見子房3室,空洞狀,偶有殘留種子。氣無,味淡。 |
性味歸經 | 性平,味甘。歸肺經、胃經、肝經。 |
功效作用 | 活血、通絡、祛風。屬活血化瘀藥下分類的活血止痛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3~12克。用治各種原因引起的氣血瘀滯、脈絡不通的胸脅疼痛、腹痛、腰痛、睪丸疼痛、婦人經痛、乳汁不通等;肺熱咳嗽、痔瘻、崩漏等。 |
藥理研究 | 鎮痛;抗炎;鎮靜。煎劑、鮮汁及甲醇提取物都有止咳作用;甲醇提取物有明顯增加呼吸道排泌酚紅的作用;煎劑與酒精浸劑對肺炎球菌及呼吸道常見細菌有抑制作用。 |
化學成分 | 含纖維素、木聚糖、甘露聚糖、半乳聚糖、木質素等。 |
使用禁忌 | 脾胃虛寒者少用絲瓜絡。 |
配伍藥方 | ①治胸脅疼痛:炒絲瓜絡、赤芍、白芍、延胡索各9克,青皮6克,煎服。(《安徽中草藥》) ②治胸痺及心氣痛:絲瓜絡15克,橘絡3克,丹參10克,薤白12克。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 ③治咳嗽多痰,胸脅痛:老絲瓜絡燒存性,研細。白糖拌服,每次2克,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食物中藥與便方》) ④治風溼性關節痛:絲瓜絡15克,忍冬藤24克,威靈仙12克,雞血藤15克。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⑤治手臂痛:絲瓜絡10克,秦艽6克,羌活3克,紅花4.5克。水煎服。(中醫研究院《常見病驗方選編》)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