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骨碎補

gǔ suì bǔ

骨碎補
骨碎補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骨碎補
藥材拼音 gǔ suì bǔ
藥材別名 石毛薑、猴姜、毛薑、巖姜
英文名稱 Rhizoma Drynariae
功效分類 活血止痛藥
藥用部分 水龍骨科植物槲蕨Drynaria fortunei (Kunze)J.Sm.的根莖。
(動)植物形態 附生草本,高20~40厘米。根狀莖肉質粗壯,長而橫走,密被棕黃色、線狀鑿形鱗片。葉二型,營養葉厚革質,紅棕色或灰褐色,卵形,無柄,邊緣羽狀深裂,似槲樹葉;孢子葉綠色,有柄,柄有翅,葉矩圓形或長橢圓形,羽狀深裂,羽片6~15對,裂片廣披針形或長圓形,先端急尖或鈍。在葉中脈兩側有2~4行孢子囊群,圓形,黃褐色,無囊群蓋。
產地分佈 附生於樹幹或岩石上。分佈於浙江、福建、臺灣等地。
採收加工 冬、春採挖,除去葉片及泥沙,曬乾或蒸熟後曬乾,用火燎去茸毛。
藥材性狀 扁平長條狀,略彎曲,有分枝,長4~20厘米,寬1~2厘米,厚2~5毫米。表面淡棕色至暗棕色,密被棕色細小鱗片,有時鱗片大部分已斷去,殘存基部呈魚鱗狀,兩側及上面具突起的圓形葉柄痕,少數有葉柄殘基及短的鬚根殘留。質輕脆,易折斷,斷面紅棕色,維管束呈黃色點狀排列成環。氣微弱,味淡、微澀。
性味歸經 性溫,味苦。歸肝經、腎經。
功效作用 續傷止痛、補腎強骨。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止痛藥。
臨床應用 用量3~10克,鮮用6~15克;外用適量研末敷或浸酒塗患處,也可用鮮品切斷磨擦或搗爛敷患處。用治腎虛腰痛、牙痛、耳鳴、久瀉、跌打損傷、斑禿、雞眼等。
藥理研究 藥理實驗表明,柚皮苷有明顯的促進骨損傷癒合作用,是骨碎補的有效成分之一。本品還能促進骨對鈣的吸收,並提高血鈣和血磷水平,有利於骨折的癒合。骨碎補有一定的改善軟骨細胞功能,推遲細胞退行性變的作用。骨碎補雙氫黃酮對小鼠有明顯的鎮痛和鎮靜作用。能防治鏈黴素等中毒。臨床上用於退行性關節病,防治鏈黴素毒副反應等。還具有降血脂、強心、抑菌等作用。
化學成分 含柚皮苷,水解得槲皮素及D-葡萄糖和L-鼠李糖,含骨碎補雙氫黃酮苷及多種四五三萜類化合物。應用薄層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槲蕨根莖中的柚皮苷的含量為1.00%。另含柚皮苷、21-何帕烯、環木菠蘿固醇-乙酸酯、環水龍骨固醇乙酸酯、環鴉片甾烯醇乙酸酯、β-谷固醇、石蓮姜素等。
使用禁忌 陰虛及無瘀血者慎服。
配伍藥方 ①治腎虛腰痛、風溼性腰腿痛:骨碎補、桑寄生各15克,秦艽、豨薟草各9克,水煎服。(《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②治腎虛久洩:骨碎補15克,補骨脂9克,山藥15克,五味子6克。水煎服。(《山西中草藥》) ③治小兒疳積:骨、碎補(研粉)9克。同瘦豬肉蒸吃。(江西《草藥手冊》) ④治病後發落不住:骨碎補、野薔薇枝各少許。煎汁刷之。(《本草匯言》) ⑤治斑禿、脫髮:骨碎補15克,酒90克。浸10余天,濾取藥液,塗搽患處,每日2~3次。(《安徽中草藥》)
上一味中藥材: 薑黃
下一味中藥材: 鬱金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