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ān qiōng
藥材名稱 | 川芎 |
藥材拼音 | chuān qiōng |
藥材別名 | 山鞠窮、芎藭、香果、胡藭、馬銜、西芎、貫芎 |
英文名稱 | the rhizome of chuanxiong |
功效分類 | 活血止痛藥 |
藥用部分 | 為傘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m.iong Hort.的根莖。 |
(動)植物形態 | 株高0.5~1厘米。根莖粗,節顯著膨大,節間短。莖直立,具縱溝紋,有分枝。基生葉葉柄長10~20厘米,葉片卵狀三角形,長15~30厘米,寬10~15厘米,3~4回三出式羽狀全裂,羽片4~6對,末回裂片羽狀半裂。莖生葉與基生葉相似,簡化,無葉柄,1回羽狀分裂。復傘形花序頂生或側生,果期直徑6~8厘米。總胞片5~6,線形,傘輻15~30,近等長,長3~5厘米,小總苞片5~8,線形,較花梗短,反折。萼齒不發育,花瓣白色,倒卵形,基部楔形,花柱與果實等長,向下反曲。果橢圓狀卵形,長2~3毫米,寬1.5~2毫米,稜槽內油管1~3,合生面油管4~6。花期7~8月,果期9~10月。 |
產地分佈 | 有大量栽培於四川。 |
採收加工 | 栽後第2年夏季當莖上的節盤顯著突出,挖出根莖,抖掉泥土,除去莖葉,炕幹。 |
藥材性狀 | 為不規則結節狀拳形團塊,直徑2~7厘米。表面黃褐色,粗糙皺縮,有多數平行隆起的輪節,頂端有凹陷的類圓形莖痕,下側及輪節上有多數小瘤狀根痕。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黃自色或灰黃色,散有黃棕色的油室,形成層環呈波狀。氣濃香,味苦、辛,稍有麻舌感,微回甜。 |
性味歸經 | 性溫,味辛。歸肝經、膽經、心包經。 |
功效作用 | 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止痛藥。 |
臨床應用 | 內服:煎湯,3~10克;研末,每次1~1.5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或煎湯漱口。用於胸痺心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癮瘕腹痛,頭痛,風溼痺痛。 |
藥理研究 | 對心腦血管系統的影響:對心臟有抑制作用;可擴血管,降血壓;增加冠脈流量;對心肌及再灌注損傷有保護作用;改善微迴圈;改善腦迴圈及腦缺血。改善血液系統、利尿、增強免疫系統;可抑制白三烯、組胺、前列腺素E2引起的氣管收縮;能預防和保護腎上腺素所致大鼠實驗性肺水腫;有抗腫瘤及抗放射等作用。 |
化學成分 | 根莖含揮發油約1%。鑑定出油中成分有40種, 佔揮發油的93.64%,其中主成分為藁本內酯佔58%、3-丁酜內酯5.29%和香檜烯6.08%,還含阿魏酸、川吲哚、3-亞丁基苯酞、月桂烯、川芎嗪、棕櫚酸、胡蘿蔔苷、β-谷固醇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月經過多,孕婦及出血性疾病慎服;陰虛火旺者禁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產後瘀血結塊腹痛:當歸24克,川芎9克,桃仁十四粒(去皮、尖,研),黑姜1.5克,炙甘草1.5克。用黃酒、童便各半煎服。(《傅青主女科》生化湯) ②治產後出血過多,血暈不省:川芎15克,當歸15克,荊芥穗(炒黑)15克,上作一服,水煎,入酒、童便服之。(《宋氏女科秘書》川芎湯) ③治產後血氣虛,感風寒,頭痛寒熱:當歸、川芎各6克,紫蘇、幹葛各3克。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服。(《醫燈續焰》加味芎歸湯) ④治偏頭痛,頭風:甘菊、石膏、川芎各9克,為末。每服3克,茶清調下。(《赤水玄珠》川芎散) ⑤治鼻塞不聞香臭:川芎、辛夷各30克,細辛(去苗、葉)0.9g,木通(銼)15克。上四味,搗羅為散。每以少許,綿裹塞鼻中,溼即易之。(《聖濟總錄》川芎散)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