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蓍草

shī cǎo

蓍草
蓍草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蓍草
藥材拼音 shī cǎo
藥材別名 一枝蒿、鋸齒草、蜈蚣蒿、飛天蜈蚣
英文名稱 Alpine Yarrow Herb
功效分類 活血止痛藥
藥用部分 菊科植物蓍草Achillea alpinaL.的全草。
(動)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達1.5米。莖直立,被疏貼生長柔毛。葉互生,長線狀披針形,長6~10厘米,寬0.7~1.5厘米,羽狀中深裂,裂片線形,銳尖,有不等鋸狀齒,上面近無毛,有腺點或無腺點;無柄。頭狀花序,直徑7~9毫米,排成寬約4厘米的圓錐傘房狀;總苞鐘形,總苞片3層,覆瓦狀,寬披針形;託片與總苞片相似;舌狀花5~11朵,舌片白色,卵形,長2~3毫米,先端3小齒;筒狀花白色。瘦果寬倒披針形,有翅,無冠毛。花期6~9月,果期9~11月。
產地分佈 分佈於河南、湖北、湖南和江西等地。生於山坡草叢、溝谷溼地或灌木叢中。在國內各地均有栽培。
採收加工 夏季花初開時採收,洗淨,曬乾。
藥材性狀 莖深灰綠色至淺棕綠色,圓柱形,長30~100厘米,有明顯稜線。葉多捲縮,灰綠色或稍深,質脆易碎。花序中主要為淡棕色總苞,並有少數黃白色舌狀花留存。氣微,味微辛。
性味歸經 性平,味酸、苦。歸肺經、脾經、膀胱經。
功效作用 清熱解毒、活血通經。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止痛藥。
臨床應用 用量3~10克,水煎服。臨床多用於經閉腹痛、急性腸炎、闌尾炎、扁桃體炎、乳腺炎、跌打損傷和毒蛇咬傷等。
藥理研究 有鎮靜、解熱、鎮痛作用;抗菌,抗炎。10%鮮草醇溶性部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大腸桿菌及福氏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
化學成分 全草含揮發油、有機酸及其生物鹼、琥珀酸、延胡索酸、a-呋喃甲酸、烏頭酸、香豆素類和氨基酸等成分。
使用禁忌 有小毒,孕婦忌用。
配伍藥方 ①治感冒發熱,頭痛:蓍草15克,水煎服;或蓍草12克,菊花6克,水煎服。(《山西中草藥》) ②治頭風,年久頭風痛:蓍草搗絨絞汁,滴耳心。(《貴州草藥》) ③治風火牙痛:蓍草搗絨,揉擦兩太陽穴。如痛不止,再取葉塞於痛處。(《貴州草藥》) ④治風溼疼痛:蓍草30~60克。煎水燻洗。(《內蒙古中草藥》) ⑤治經閉腹痛:蓍草葉10~15克。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⑥治跌打損傷:蓍草全草30克。泡酒塗擦。(《貴陽民間藥草》) ⑦治痔瘡出血:蓍草9克,敗醬草12克。水煎服。(《山西中草藥》) ⑧治腫毒:蓍草葉10~15克。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上一味中藥材: 蟲牙藥
下一味中藥材: 紅魚眼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