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ǎng dōng liú jì nú
藥材名稱 | 廣東劉寄奴 |
藥材拼音 | guǎng dōng liú jì nú |
藥材別名 | 鴨腳艾、四季菜、甜菜子、珍珠菊、甜艾、鴨腳菜 |
英文名稱 | Liu Sinu from Guangdong |
功效分類 | 活血調經藥 |
藥用部分 | 來源於菊科植物白苞蒿Artemisia lactiflora Wall.ex DC.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 | 多年生草本。全株無毛,莖直立,有分枝。葉互生,廣卵形,羽狀分裂,裂片邊緣有鋸齒,兩面無毛,上部葉較小,細裂或不裂,無柄,中部葉具短柄,基部葉具長柄。9月開花,頭狀花序卵狀球形,無總花梗,先集生成穗狀,再排成圓錐花序式;總苞片3~4層,披針形,邊緣膜質,向內漸寬;小花全為管狀花,淺黃色,外層為雌花,結實,冠簷二唇形,內二層為兩性花,亦結實,花冠上部擴大,裂齒圓。瘦果圓柱形。 |
產地分佈 | 生於曠野荒地、山坡、林緣、路旁。分佈於廣東、海南、廣西以及我國華東、中南、西南至西部各地。 |
採收加工 | 夏、秋季植株旺盛時採收。割取地上部分,曬乾。 |
藥材性狀 | 全株長短不一。莖圓柱形或稍扁,有明顯的縱向稜線,深綠色至褐色,質稍韌,不易脆斷,斷面略顯纖維性,中空而有較寬廣的髓。葉互生,多已皺縮或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後呈羽狀分裂或深裂,似鴨掌狀,裂片卵形,近頂端一片較大,裂片邊緣有疏鋸齒,葉面深綠色至褐色,葉背色略淺,無毛,有較長的葉柄。偶見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白色、細小,整合圓錐狀花序。氣微,味淡。 |
性味歸經 | 性溫,味苦。歸心經、肝經、脾經。 |
功效作用 | 破血通經、止血止痛、消積除脹。屬活血化瘀藥下分類活血調經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3~6克,煎服,或搗汁飲。外用:搗敷或搗汁塗。用治血瘀經閉、胸腹脹痛、產後瘀阻腹痛;亦可用於治療慢性肝炎、肝硬化。外用治折跌損傷、創傷出血。 |
藥理研究 | 1.護肝作用:廣東劉寄奴水煎液及乙醚提取物以相當於生藥120g/kg給予,對四氯化碳所致小鼠實驗性肝損傷有明顯保護作用,且活性成分集中於乙醚提取物部分。2.平喘作用:鴨腳艾揮發油2.56×10ˉ³g/ml可使組胺致痙的豚鼠離體氣管肌顯著鬆弛。揮發油0.2g/kg口服,顯著延長組胺所致豚鼠的抽搐翻倒潛伏期,翻倒數也減少,該作用優於同劑量的氨茶鹼。 |
化學成分 | 廣東劉寄奴(鴨腳艾)含揮發油:白花蒿烯醇,匙葉桉油烯醇,硫-愈創木,7-甲氧基香豆素即脫腸草素,α-蒎烯,β-蒎烯,對聚傘花素,龍腦,棕櫚酸。地上部分含7-甲氧基香豆素、7-羥基香豆素即傘形花內酯。 |
使用禁忌 | 尚不明確,謹慎用藥。 |
配伍藥方 | ①治黃疸:四季菜15克,茵陳9克。煎湯服。(江西《草藥手冊>) ②治大小便出血:鴨腳菜、旱蓮草、狗肝菜各60克,車前草30克。搗爛,加二流米水90克取汁,衝白糖服,每日1次,連服2~3天。(《廣西民間常用草藥》) ③治陰疽腫痛:鮮鴨腳艾60~90克。酒水煎服;渣打爛外敷。(《福建中草藥》) ④治跌打積瘀黑腫:鮮鴨腳菜250克,鮮水澤蘭120克。共搗爛,用酒炒熱,取汁二兩服;渣敷患處。(《廣西民間常用草藥》)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