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āng cān
藥材名稱 | 雙參 |
藥材拼音 | shuāng cān |
藥材別名 | 山苦參、子母參、合合參、童子參、蘿蔔參、羊蹄參、青陽參、合包參 |
英文名稱 | Double parameter |
功效分類 | 活血調經藥 |
藥用部分 | 為川續斷科植物大花雙參Triplostegia grandi flora Gagnep.的根。 |
(動)植物形態 | 多年生革本,高達40厘米。主根紅棕色,常二歧,稍肥厚,略呈紡錘形,外皮淡褐色,內面白色,干時變藍色。基生葉無柄;葉倒披針形或窄倒卵形,長3~8厘米,先端圓,基部漸狹,2~3對羽狀深裂或淺裂,中裂片最大,寬橢圓形,兩側裂片依次漸小,或呈齒狀,上面濃綠色,下面蒼白色,糙而厚,兩面被長柔毛;莖生葉與基生葉同形,向上漸小成苞片狀。花成疏大頂生聚傘圓錐花序,第一、第二回分枝細長,密被白色平展毛和腺毛,分枝處各有1對苞片,苞片條形,有齒或全緣;花具短梗;花萼細小,具8條肋,簷部具5齒;花冠白色帶粉紅,細筒狀漏斗形,外面被長毛,裂片5,長為花冠的1/3;雄蕊4,稍伸出;子房下位,包圍於狹長圓形囊狀小總苞內。果時囊苞4裂,裂片先端直尖,無鉤曲。花、果期7~10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海拔2000~3000米的山谷林下、林緣、草坡等處。分佈於四川、雲南。 |
採收加工 | 9~10月採挖,鮮用或曬乾。 |
藥材性狀 | 雙參塊根呈紡錘形或長圓錐形,微彎曲,常兩個孿生,偶有3個,長2~6厘米,直徑0.2~0.5厘米,表面黃白色、黃棕色或棕黑色,根頭殘留部分草質莖;孿生根中,一個較飽滿,具縱皺紋,另一個乾癟皺縮,具縱溝紋。有鬚根或鬚根痕。質脆,易折斷,斷面有的呈藍色,略呈角質樣,有的呈灰白色,具髓部或中空。無臭,味先苦後微甜。 |
性味歸經 | 性溫,味苦。歸心經、肝經、脾經、腎經。 |
功效作用 | 益腎,活血調經。屬活血化瘀藥下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
臨床應用 | 內服:煎湯,用量15~30克。主治腎虛腰痛、遺精、陽痿、月經不調、不孕、閉經。 |
藥理研究 | ①抗應激作用:採用常壓耐缺氧、耐高溫、耐低溫、游泳實驗,抗應激作用,觀察雙參對小鼠抗應激作用的影響。結果顯示不同劑量的雙參均具有明顯的抗應激作用。②降血糖作用:雙參具有降低試驗性糖尿病小鼠血糖的作用,而這種作用可能是由清除白由基及抗脂質過氧化過程實現的。 |
化學成分 | 根含環烯醚萜苷A,甲基馬錢子苷、馬錢子苷酸,當藥苷,胡蘿蔔苷;含三萜皂苷;大花雙參皂苷A、B、C。 |
使用禁忌 | 尚不明確。 |
配伍藥方 | ①治肝炎:雙參30克,與豬肝蒸服。(《雲南中草藥》)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