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àn jīng zi
藥材名稱 | 蔓荊子 |
藥材拼音 | màn jīng zi |
藥材別名 | 荊子、蔓荊實、蔓青子、萬荊子 |
英文名稱 | Viticis Fructus |
功效分類 | 辛涼解表藥 |
藥用部分 | 馬鞭草科植物蔓荊Vitex trifoliaL.的成熟果實。 |
(動)植物形態 | 灌木,稀為小喬木。小枝四稜柱形。葉為3小葉的複葉,有時有單葉,小葉倒卵形或倒披針形,先端急尖或鈍,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綠色,下面密被粉白色短茸毛,葉柄極短。圓錐花序頂生,花萼鍾狀,果後增大,常在一側撕裂;花冠藍紫色,先端5裂成二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以中間的裂片最大;雄蕊4枚,伸出花冠外;子房球形,密生腺點,花柱外伸,柱頭2裂。核果球形或倒卵形。花期7~9月,果期9~11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平原、沙地、河灘、溪畔及灌叢,分佈於廣東、廣西、雲南。 |
採收加工 | 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除去雜質,曬乾。 |
藥材性狀 | 球形,直徑4~6毫米。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狀茸毛,有縱向淺溝4條,頂端微凹,基部有灰白色宿萼及短果梗。萼長為果實的1/3~2/3,5齒裂,其中2裂較深,密被茸毛。體輕,質堅韌,不易破碎。橫切面可見4室,每室有種子1粒。氣特異而芳香,味淡、微辛。 |
性味歸經 | 性微寒,味辛、苦。歸膀胱經、肝經、胃經。 |
功效作用 |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5~9克,煎服。用治風熱感冒頭痛、齒齦腫痛、目赤多淚、目暗不明、頭暈目眩。 |
藥理研究 | 抗微生物;鎮痛;抗炎;降血壓;抗凝;祛痰;平喘;抑癌;抑制腸管平滑肌;延長常壓缺氧小鼠的存活時間。藥理實驗表明,蔓荊子黃素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明顯抑制作用。 |
化學成分 | 含揮發油、脂肪油、黃荊素,並含紫花牡荊素、穗花牡荊苷、木犀草素、β-谷固醇、對茴香酸、棕櫚油酸、微量生物鹼和維生素A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胃虛體衰者慎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感冒頭痛:蔓荊子、紫蘇葉、薄荷、白芷、菊花各9克。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彙編》) ②治外感風熱頭目痛,神經性頭痛:蔓荊子9克,桑葉,菊花、薄荷、白芷、荊芥子各9克。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③治肺熱壅盛,痰嗽喘急:蔓荊子(去白皮)、大黃(銼)、威靈仙(去土)、天麻各30克。上四味,搗羅為散。每服6克,蜜酒調下。(《聖濟總錄》蔓荊實散) ④治偏頭痛:蔓荊子10克,甘菊花8克,川芎4克,細辛3克,甘草4克,白芷3克。水500毫升,煎取200毫升,每日3次分服。(《現代實用中藥》)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