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澤蘭

zé lán

澤蘭
澤蘭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澤蘭
藥材拼音 zé lán
藥材別名 地瓜兒苗、地筍、提婁、虎蘭、蛇王草
英文名稱 herba lycopi
功效分類 活血調經藥
藥用部分 唇形科植物毛葉地瓜兒苗Lycopus lucidus Turcz.var.hirtus Regel的地上部分。
(動)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可達1米餘。根莖橫走,呈圓柱形,淺黃白色。莖直立,四稜形,不分枝,沿及節上有白色細軟毛。葉互動對生,具極短柄或近於無柄;葉片披針形,先端長銳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銳齒,並有緣毛,上面密被細剛毛狀硬毛,下面具凹陷的腺點,在肋及脈上被剛毛狀硬毛。輪傘花序腋生,無梗,多花密集;花萼鐘形,先端5齒裂,具刺尖頭,邊緣有毛;花冠鐘形,白色,稍露出於花萼,外面在冠簷上具腺點,內面在喉部具白色短柔毛,冠簷不明顯二唇形,上唇近圓形,下唇3裂,中裂片較大;子房長圓形,4深裂,花柱伸出於花冠外,柱頭2裂。小堅果倒卵圓狀三稜形,暗褐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
產地分佈 分於沼澤地、山野低窪地溝邊潮溼處、溪流沿岸的灌木叢或高大草叢中;亦有少量栽培。分佈於東北、華北等地。
採收加工 於夏、秋季莖葉生長茂盛時採收,割取地上部分,去淨泥沙,曬乾(以陰乾為好)。或揀去雜質,除去殘根,噴水稍潤,切段曬乾。
藥材性狀 莖呈方柱形,少分枝,四面均有淺縱溝,長50~100厘米,直徑2~5毫米;表面黃綠色或稍帶紫色,節處紫色明顯,有白色茸毛;質脆,易折斷,髓部中空。葉對生,多皺縮,展開後呈披針形或長圓形,邊緣有鋸齒,上表面黃綠色或灰綠色,下表面有棕色腺點,兩面均有短毛。花簇生於葉腋成輪狀,花冠多脫落,苞片及花萼宿存。氣無,味淡。以質嫩、葉多、色綠者為佳。
性味歸經 性微溫,味苦。歸肝經、脾經。
功效作用 行血利尿、散鬱舒肝。屬活血化瘀藥下分類的活血調經藥,有增強子宮收縮、抗凝血、改善血瘀症等主要藥理作用。
臨床應用 用於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血腹疼、身面浮腫、跌打損傷、瘡瘍腫痛、煎湯內服。用量4.5~9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水燻洗。
藥理研究 有改善微迴圈障礙、抑制血液凝固、強心作用。
化學成分 主要成分為揮發油和鞣質,經氣質聯用鑑定46種成分;還含三萜化合物、熊果酸、葡萄糖、澤蘭糖、蟲漆蠟、白樺脂酸等成分。
使用禁忌 血虛無瘀者慎服,孕婦禁服。
配伍藥方 ①治經閉腹痛:澤蘭、鐵刺菱各9克、馬鞭草、益母草各15克,土牛膝3克。同煎服。(《浙江民間草藥》) ②治產後血虛,風腫,水腫:澤蘭葉、防己等分。上為末,每服6克,溫酒調下。不能飲者,醋湯調亦可。(《婦人良方》引張氏方) ③治水腫:澤蘭、積雪草各30克,一點紅25克。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④治產後陰翻(產後陰戶燥熱,遂成翻花):澤蘭120克。煎湯燻洗二三次,再入枯礬煎洗之。(《瀕湖集簡方》) ⑤治瘡腫初起及損傷瘀腫:澤蘭,搗,封之良。(《瀕湖集簡方》) ⑥治一切乳癰初起:澤蘭30克,青皮9克,白及15克,橘葉三十片。上水煎半盞,加酒半盅。沖服立消。(《仙拈集》澤蘭煎) ⑦治癰疽發背:澤蘭全草60~120克,煎服;另取葉一握,調冬蜜搗爛敷貼,日換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⑧治蛇咬傷:澤蘭全草60~120克,加水適量煎服;另取葉一握搗爛,敷貼傷口。(《福建民間草藥》)
上一味中藥材: 益母草
下一味中藥材: 劉寄奴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