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斑蝥

bān máo

斑蝥
斑蝥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斑蝥
藥材拼音 bān máo
藥材別名 羊米蟲、花斑毛、放屁蟲、花殼蟲、小豆蟲、斑貓、花羅蟲
英文名稱 Chinese blister beetle
功效分類 破血消癥藥
藥用部分 芫青科昆蟲南方大斑蝥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或黃黑小斑蝥M.cichorii Linnaeus的全體。
(動)植物形態 南方大斑蝥:體長1.5~3.0厘米,黑色,被黑絨毛。頭部具粗密刻點,複眼大,略呈腎形。觸角l對。前胸長略大於寬。鞘翅端部闊於基部,黑色,翅基部有2個大黃斑;翅中央前後各有一黃色波紋狀橫帶。足有黑色長絨毛,前足、中足跗節均為5節,後足跗節為4節。腹面亦具黑色長絨毛。黃黑小斑蝥:與南方大斑蝥相似,體較小。
產地分佈 多群集棲息和取食,多危害大豆花生、茄子及棉花的芽、葉、花等。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
採收加工 7~8月於清晨露水未乾時捕捉,捕捉時宜戴口罩及手套。捕得後,置布袋中,用沸水燙死,取出曬乾。
藥材性狀 南方大斑蝥:呈長橢圓形,長1.5~2.5厘米。頭部及口器向下垂,有較大的複眼及觸角各1對,觸角多脫落。背部鞘翅1對,黑色,有3條黃色或棕黃色橫紋;鞘翅下有棕褐色薄膜狀內翅2片。胸腹部烏黑色,胸部有足3對。有特殊臭氣。黃黑小斑蝥:與南方大斑蝥相似,體較小,長1~1.5厘米。
性味歸經 性熱,味辛,有大毒。歸肝經、胃經、腎經。
功效作用 破血消癥、攻毒蝕瘡、引赤發泡。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破血消癥藥。
臨床應用 用量0.03~0.06克,炮製後多人丸、散用。外用適量,研末或浸酒、醋塗患處。用治癥瘕腫塊、積年頑癬、瘰癧、贅疣、癰疽不潰。
藥理研究 具有抗腫瘤作用;由於刺激骨髓細胞DNA合成,能升高白細胞,還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具有明顯的抗炎作用;有抗病毒、抗菌的作用;有促雌激素樣作用,尚具有一定的雌激素樣作用;還有區域性刺激等作用。
化學成分 斑蝥主要含斑蝥素、脂肪及樹脂。
使用禁忌 本品有大毒,內服慎用;凡體質虛弱者,心、腎功能不全者,消化道潰瘍者,以及孕婦均禁服。
配伍藥方 ①治瘰癧結核:斑蝥1枚,黑豆7枚(生芽者)。同研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茶清下。小兒一丸。(《聖濟總錄》大效丸) ②治疣痣黑子:斑蝥3個,以糯米15克炒黃,去米。入蒜1個,搗爛點之。(《綱目》) ③治急心痛:斑蝥7個,胡椒49粒。同炒至斑蝥焦碎,去斑蝥不用,取淨胡椒為末。作一服,熱酒調下,不拘時候。(《衛生易簡方》) ④治面神經麻痺:斑蝥一個。研細。水調貼頰部,向左歪貼右側,向右歪貼左側,起泡後即取去藥。(《山東中草藥手冊》) ⑤治瘧疾:斑蝥七個,麻黃、雄精各3.6克,硃砂1.5克。共研細末。每日用0.3~0.9克,調放膏藥上,貼頸部第2骨節處。[《浙江中醫雜誌》1959,(7):39] ⑥治腰腿痛:斑蝥烘乾,研粉。取火柴頭大,壓體表最痛點上,以膠布固定,5~6小時後起泡如蠶豆大,24小時後去藥,挑破出水,塗以龍膽紫,不愈再敷。(《全國中草藥彙編》) ⑦治偏正頭風:斑蝥1個,去頭、翅、足,隔紙研細為末,篩去衣殼。將少許貼在膏藥上,頭左痛,貼右太陽穴;頭右痛,貼左太陽穴,足半日取下。(《良方集腋》)
上一味中藥材: 虻蟲
下一味中藥材: 乾漆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