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án lóng cān
藥材名稱 | 盤龍參 |
藥材拼音 | pán lóng cān |
藥材別名 | 豬遼參、豬鞭草、龍纏柱、海珠草 |
英文名稱 | Chinese cucumber |
功效分類 | 補氣藥 補陰藥 |
藥用部分 | 蘭科植物綬草Spiranthes sinensis(Pers.)Ames的根和全草。 |
(動)植物形態 | 陸生植物,高15~50厘米。莖直立,基部簇生數條粗厚、肉質的根,近基部生2~4枚葉。葉條狀倒披針形或條形,長10~20厘米,寬4~10毫米。花序頂生,長10~20厘米,具多數密生的小花,似穗狀,花白色或淡紅色,螺旋狀排列,花苞片卵形,長漸尖,中萼片條形,先端鈍,長約5毫米,寬約1.3毫米,側萼片等長,較狹,花瓣和中萼片等長但較薄,先端極鈍,唇瓣近長圓形,長4~5毫米,寬約2.5毫米,先端極鈍,伸展,基部至中部邊緣全緣,中部以上呈強烈的皺波狀齧齒,在中部以上的表面具皺波狀長硬毛,基部稍凹陷,呈淺囊狀,囊內具2枚突起。 |
產地分佈 | 生於海拔400~3500米的山坡林下、灌叢下、草地、路邊或溝邊草叢中。分佈幾遍全國。 |
採收加工 | 夏、秋採收,鮮用或曬乾。 |
藥材性狀 | 乾燥的莖呈圓柱狀或皺縮成不規則狀,略扭曲,長10~35厘米,直徑1.5~3.5厘米,表面黃棕色或棕褐色,有縱稜縱溝及節。質脆易折斷,斷面中間白色或中空。莖基部葉披針形橢圓狀,上部葉較小。根3~6條叢生,呈錐狀,質脆易折斷,斷面白色角質狀。 |
性味歸經 | 性平,味甘、苦。歸肺經、心經。 |
功效作用 | 益氣養陰,清熱解毒。屬補虛藥下分類的補氣藥。 |
臨床應用 | 內服:煎湯,9~15克,鮮全草15~30克。外用:適量,鮮品搗敷。主治病後虛弱,陰虛內熱,咳嗽吐血,頭暈,腰痛痠軟,糖尿病,遺精,淋濁帶下,咽喉腫痛,毒蛇咬傷,燙火傷,瘡瘍癰腫。 |
藥理研究 | 盤龍參是一種珍貴的中草藥,經過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它具有多種生物活性和藥理作用。其中,西洋參及人參皂苷Rb₁含有的成分能夠對大腦皮層產生鎮靜安定和中樞抑制作用,而煎劑靜脈注射則顯示出了抗兔心律失常的效果。此外,盤龍參中的皂苷在靜脈注射後,可抗兔心肌缺血,並且還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降低血液凝固性的作用。此外,盤龍參還被發現具有改善記憶、對心血管系統有保護作用、增強機體抗應激能力、增強免疫功能、保護紅細胞膜、對單純皰疹病毒Ⅰ型感染細胞有保護作用、以及抗利尿等多種作用。然而,在使用盤龍參時,需要注意遵循適量使用和避免長期使用的原則,並且最好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
化學成分 | 本品含盤龍參酚A、盤龍參酚B、盤龍參酚C、盤龍參新酚A、盤龍參新酚B、盤龍參醌、盤龍參二聚菲酚、紅門蘭酚、β-谷固醇、豆固醇、菜油固醇、阿魏酸十九醇酯、阿魏酸二十八醇酯、對羥基苯甲醛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尚不明確。 |
配伍藥方 | ①治氣虛帶下:盤龍參30克,黑魚1尾。燉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 ②治咽喉腫痛:a.盤龍參根9克。水煎,加冰片0.6克,徐徐含咽。(《江西草藥》)b.盤龍參15克,百兩金15克。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 ③治小兒夏季熱:盤龍參6克,鴨跖草15克。水煎服。(《香港中草藥》) ④治糖尿病:鮮盤龍參根30~60克,銀杏15克,豬胰1條。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⑤治腎炎:鮮盤龍參30~60克,無根藤,星宿菜、絲瓜根各30克。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⑥治毒蛇咬傷,癰腫,指疔:鮮盤龍參、一支箭適量。搗敷患處。(《四川中藥志》1982年) ⑦治帶狀皰疹:盤龍參根適量。曬乾研末,麻油調搽。(《江西草藥》) ⑧治燙火傷:盤龍參30克,蚯蚓5條,白糖少量。共搗爛外敷,每日換藥1次。(《陝西中草藥》)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