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白扁豆

bái biǎn dòu

白扁豆
白扁豆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白扁豆
藥材拼音 bái biǎn dòu
藥材別名 扁豆、藊豆、南扁豆、蛾眉豆、眉豆
英文名稱 white lablab bean
功效分類 補氣藥
藥用部分 豆科草本植物扁豆Dolichos lablab L.的成熟種子。
(動)植物形態 年生纏繞草本,莖近光滑。三出複葉互生,具長柄,小葉片廣闊卵形,先端尖,基部廣楔形或截形,全緣,兩面被疏短柔毛。總狀花序腋生,通常2~4朵聚生於花序軸的節上;小苞片2,早落;花萼鍾狀,萼齒5,邊緣密被白色柔毛;花冠蝶形,白色或淡紫色;雄蕊10,2束;子房線形,被柔毛,基部有腺體,柱頭頭狀,疏生白色短毛。莢果長橢圓形,扁平,微彎曲,先端具彎曲的喙。花期7~8月,果期9月。
產地分佈 主產於江蘇、河南、安徽、浙江等地。
採收加工 立冬前後採摘成熟莢果,曬乾,取出種子,再曬乾。
藥材性狀 扁橢圓形或扁卵圓形,長0.8~1.3厘米,寬6~9毫米。表面淡黃白色或淡黃色,平滑,略有光澤,有時可見棕黑色斑點,一端有隆起的白色眉狀種阜,剝去後可見凹陷的種臍,緊接種阜的一端有珠孔,另端有短的種脊。質堅硬。種皮薄而脆,子葉肥厚,黃白色,角質。氣微,味淡,嚼之有豆腥氣。
性味歸經 性微溫,味甘。歸脾經、胃經。
功效作用 健脾化溼、和中消暑。屬補虛藥下分類的補氣藥。
臨床應用 用量9~15克,煎湯內服;或生品搗研水絞汁;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用治脾虛溼盛、運化失常而見食少便溏或洩瀉;脾虛而溼濁下注,白帶過多;暑溼吐瀉等。扁豆內含毒性蛋白,生用有毒,加熱後毒性大大減弱。
藥理研究 抗菌、抗病毒;增強細胞免疫功能。100%本品煎劑用平板紙片法,對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對食物中毒引起的嘔吐、急性胃腸炎有解毒作用。含兩種不同的植物血球凝集素A、凝集素B,其中凝集素A為有毒成分,但加熱後毒性大為減弱,凝集素B有抗胰蛋白酶的活性。
化學成分 含油0.62%,內有棕櫚酸、亞油酸、反油酸、油酸、硬脂酸等,另含甾體、葫蘆巴鹼、花生酸、山萮酸、棉子糖、胡蘿蔔素、植物凝集素等成分。
使用禁忌 不宜多食,以免雍氣滯脾。生用研末服宜慎。
配伍藥方 ①治心脾腸熱,口舌乾燥生瘡:白扁豆(炒)、蒺藜子(炒)各60克。上二味,粗搗篩。每服15克,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日三服,不拘時。(《聖濟總錄》扁豆湯) ②治一切藥毒:白扁豆(生)曬乾為細末,新汲水調下6~9克。(《百一選方》) ③治慢性腎炎,貧血:白扁豆30克,紅棗20粒。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④治霍亂:白扁豆一升,香薷一升。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服。單用亦得。(《千金要方》) ⑤治癤腫:鮮白扁豆適量:加冬蜜少許,同搗爛敷患處。(《福建藥物志》)
上一味中藥材: 土人參
下一味中藥材: 龍眼肉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