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杜仲

dù zhòng

杜仲
杜仲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杜仲
藥材拼音 dù zhòng
藥材別名 川杜仲、絲連皮、扯絲皮、思仙、思仲、玉絲皮、絲棉皮
英文名稱 Eucommia ulmoides
功效分類 補陽藥
藥用部分 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樹皮。
(動)植物形態 落葉喬木。高達20米,樹皮、葉、果折斷後有白色膠絲。樹皮灰褐色,粗糙,嫩枝有黃褐色毛,不久變禿淨。葉互生,葉柄長1~2厘米;葉片橢圓形、卵形或矩圓形,薄革質,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邊緣有鋸齒。花單生於當年生枝基部,花單性,雌雄異株,無花被;雄花苞片倒卵狀匙形,雄蕊5~10枚,雌花苞片倒卵形,子房無毛,扁而長,先端2裂。翅果扁平,長橢圓形,先端2裂,基部楔形。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產地分佈 生於山地林中或栽培。分佈於四川、陝西、甘肅等地。
採收加工 4~6月剝取,颳去粗皮,堆置“發汗”至內皮呈紫褐色,曬乾。
藥材性狀 板片狀或兩邊稍向內卷,大小不一,厚3~7毫米。外表面淡棕色或灰褐色,有明顯的皺紋或縱裂槽紋,有的樹皮較薄,未去粗皮,可見明顯的皮孔。內表面暗紫色,光滑。質脆,易折斷,斷面有細密、銀白色、富彈性的橡膠絲相連。氣微,味稍苦。
性味歸經 性溫,味甘。歸肝經、腎經。
功效作用 補肝腎、強筋骨、安胎。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陽藥。
臨床應用 用量6~9克,煎服、浸酒或入丸散。用治腎虛腰痛、筋骨無力、妊娠漏血、胎動不安、高血壓症。
藥理研究 具有降血壓作用;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影響垂體一腎上腺皮質系統功能;對離體子宮有抑制作用;具有利尿作用;有明顯的鎮痛、抗炎等作用。藥理實驗表明,皮、葉水浸物、醇浸物具急性降壓和擴張血管作用。
化學成分 含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右旋丁香樹脂酚、杜仲苷、杜仲素A、赤式二羥基去氫二松柏醇等成分。近年有道,枝皮含二十九烷、二十八醇、β-谷甾醇、白樺脂醇、白樺脂酸、烏蘇酸。
使用禁忌 陰虛火旺者慎服。
配伍藥方 ①治腎炎:杜仲、鹽膚木根各30克,加豬肉酌量燉服。(《福建藥物志》) ②治風冷傷腎,腰痛不能屈伸:杜仲1斤(切,薑汁制,炒去絲斷)。上用無灰酒三升,浸十日。每服二、三合, 日四、五服。(《三因方》杜仲酒) ③治婦人胞胎不安:杜仲不計多少(去粗皮、細銼,瓦上焙乾)。搗羅為末,煮棗肉糊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嚼爛,糯米湯下。(《聖濟總錄》杜仲丸) ④治高血壓病:a.生杜仲12克,桑寄生15克,生牡蠣18克,白菊花9克,枸杞子9克。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b.杜仲、黃芩、夏枯草各15克。水煎服。(《陝西中草藥》) ⑤治風虛多汗,夜臥尤甚:杜仲(去粗皮,炙,銼)60克,黃芪(銼)、牡蠣(煅赤)各90克,麻黃根15克。上四味,搗羅為細散。每服6克,煎敗扇湯調下,食後服,日二。(《聖濟總錄》杜仲散)
上一味中藥材: 紫梢花
下一味中藥材: 硫黃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