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ā jiǎo mù pí
藥材名稱 | 鴨腳木皮 |
藥材拼音 | yā jiǎo mù pí |
藥材別名 | 鴨腳皮、鵝掌柴樹皮、傘託樹皮 |
英文名稱 | Duck foot bark |
功效分類 | 辛涼解表藥 |
藥用部分 | 五加科植物鵝掌柴Schefflera octophylla (Lour.) Harms.的樹皮。 |
(動)植物形態 | 喬木或灌木,小枝粗壯。葉為掌狀複葉,具長柄;小葉近革質,橢圓形、長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全緣或微向背面反捲,頂端急尖或短尖。有時鈍,基部闊楔形或楔形,幼時有星狀茸毛,後近無毛。傘形花序再排成圓錐花序,每傘形花序有花3~8朵;花小,白色,芳香,花萼的上部有5~6細齒;花瓣5片,肉質;雄蕊5枚,比花瓣長;雌蕊l枚,子房5室。核果圓球形。宿存花柱,柱頭略膨大。 |
產地分佈 | 生於山地常綠闊葉林中或向陽的山坡上,為冬季的蜜源植物。分佈於廣東、海南、廣西、福建、臺灣、浙江、貴州等地。 |
採收加工 | 全年均可採收。剝取樹皮,捲成圓筒狀或板塊狀,曬乾。 |
藥材性狀 | 捲筒狀或不規則板塊狀,板塊狀的長短不一。外表麵灰色或灰褐色,粗糙,密具細小的疣狀凸起及皮孔;內表面淡棕褐色,有細縱紋。質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纖維性。氣無,味苦澀。 |
性味歸經 | 性涼,味苦。歸肺經。 |
功效作用 | 發汗解表、清熱解毒、散瘀消腫、祛風除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15~30克,煎服;外用適量,酒炒敷或煎水洗患處。用治感冒風熱,咽喉腫痛;近有用於防治流行性感冒。外用治跌打損傷、風溼熱痺。 |
藥理研究 | 含揮發油、酚類、氨基酸和有機酸。水煎劑對溶血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
化學成分 | 多聚酚類物質:鴨腳木皮中含有豐富的多聚酚類物質,如兒茶素類、黃酮類等。這些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腫瘤等活性。 酚酸類物質:鴨腳木皮中還含有酚酸類化合物,如咖啡酸、香草酸等。這些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作用。 生物鹼類物質:鴨腳木皮中含有一些生物鹼類化合物,如咖啡鹼、尼古丁酸等。這些化合物具有中樞神經系統刺激作用。 黃酮類物質:鴨腳木皮中含有一些黃酮類化合物,如黃酮、異黃酮等。這些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過敏等作用。 氨基酸:鴨腳木皮中還含有一些氨基酸,如絲氨酸、賴氨酸等。這些化合物是構成蛋白質的基本組成部分。 |
使用禁忌 | 虛寒者及孕婦忌服。 |
配伍藥方 | 鴨腳木皮水煎劑:取適量鴨腳木皮,加水煎煮20-30分鐘,去渣取汁。可用於治療肝炎、腎炎等炎症性疾病。 鴨腳木皮煎膏:將適量鴨腳木皮研磨成細粉,加入適量的藥膏基質中,製成煎膏。可用於治療溼疹、皮炎等面板病。 鴨腳木皮口服液:將適量鴨腳木皮研磨成細粉,加入適量的水或蜂蜜攪拌均勻,製成口服液。可用於治療消化不良、腸炎等消化系統疾病。 鴨腳木皮藥酒:將適量鴨腳木皮浸泡於白酒中,經過一段時間後即可飲用。可用於治療風溼性關節炎、肌肉疼痛等疼痛症狀。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