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áng jīng
藥材名稱 | 黃精 |
藥材拼音 | huáng jīng |
藥材別名 | 甜黃精、姜形黃精、白及黃精、玉竹黃精、兔竹、垂珠、龍銜、太陽草、野仙姜、山生薑、雞頭參、黃雞菜、馬箭、筆菜、黃芝、筆管菜、陽雀蕻、土靈芝、老虎姜 |
英文名稱 | rhizoma polygonati |
功效分類 | 補陰藥 |
藥用部分 | 為百合科植物黃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滇黃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etHemsl.、多花黃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的根莖。按形狀不同,習稱“雞頭黃精”、“大黃精”、“姜形黃精”。 |
(動)植物形態 | 黃精:多年生草本,高50~90厘米。根莖橫走,圓柱狀,結節膨大。葉輪生,無柄,每輪4~6片;葉片條狀披針形,長8~15厘米,寬0.4~1.6厘米,先端捲曲。花腋生,2~4朵成傘形花叢,總花梗長1~2厘米;花被筒狀,白色至淡黃色,全長0.9~1.3厘米,裂片6,披針形;雄蕊6枚,花絲短為子房長1.5~2倍。漿果球形,成熟時紫黑色。花期5~6月,果期7~9月。 滇黃精:莖高1~3厘米,頂端常作纏繞狀。葉輪生,每輪4~8枚,葉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長6~20厘米,寬0.3~3厘米,先端漸尖並拳卷。花梗2~3朵,不成傘形,花被粉紅色,長1.8~2.5厘米。漿果成熟時紅色。 多花黃精:多年生草本。根莖肥厚,常結節成塊;地上莖圓柱形,中空,不分枝。葉互生,橢圓形、卵狀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有葉脈5~7條,兩面光滑無毛,無葉柄。花腋生,2~7朵排成傘形花序或單生;總花梗下垂;花被黃綠色,管狀,裂片6;雄蕊6枚;花絲稍扁,具小乳突或細柔毛,上端稍膨大至囊狀突起;子房上位,3室。漿果球形,成熟時藍黑色。花期5~6月。 |
產地分佈 | 黃精:生於山地林下、灌叢或山坡的半陰處。分佈於東北、華北及陝西、寧夏、浙江等地。 滇黃精:多生於陰溼的山坡林下或灌木叢中。分佈雲南等地。 多花黃精:生於山坡林下、草地和灌木林中。分佈於廣東、江西、湖北、湖南、貴州等地。 |
採收加工 | 春、秋季採挖,除去鬚根,洗淨,置沸水中略燙或蒸至透心,撈出曬乾或烘乾。 |
藥材性狀 | 雞頭黃精:呈結節狀彎柱形,長3~10厘米,直徑0.5~1.5厘米。結節長2~4厘米,略呈圓錐形,常有分枝;表面黃白色或灰黃色,半透明,有縱皺紋,莖痕圓形,直徑5~8毫米。 大黃精:根莖呈肥厚肉質的結節塊狀,結節長可達10厘米以上,寬3~6厘米,厚2~3厘米。表面淡黃色至黃棕色,具環節,有皺紋及鬚根痕,結節上側莖痕呈圓盤狀,週週凹入,中部突出。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角質,淡黃色至黃棕色。氣微,味甜,嚼之有黏性。 姜形黃精:長條結節塊狀,長短不等,常數個塊狀結節相連。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粗糙,結節上側有突出的圓盤狀莖痕,直徑0.8~1.5厘米。味苦者不可藥用。 |
性味歸經 | 性平,味甘。歸肺經、脾經、腎經。 |
功效作用 | 補氣養陰、健脾、潤肺、益腎。屬補虛藥下分類的補陰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9~15克,煎服,鮮品30~60克;或入丸、散,熬膏。外用:適量,煎湯洗;熬膏塗;或浸酒搽。用治脾胃虛弱、體倦乏力、口乾食少、肺虛燥咳、精血不足、內熱消渴。 |
藥理研究 | 黃精能增加冠脈流量、調血脂、降血糖、抗衰老和增強免疫。黃精粗多糖具免疫調節的功效與作用,對化學性肝損傷具保護作用,另具抗炎和抗病毒作用。此外,還具抑菌、抗病原微生物、降壓、止血等作用。現代臨床用治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白細胞減少症、肺結核、慢性肝炎、腦力及睡眠不足、頭痛、陽痿及癬菌病等。 |
化學成分 | 黃精含甾體皂苷類成分,如薯蕷皂苷元、毛地黃糖苷、菝葜皂苷元等;黃酮類成分有芹菜黃素等。總糖含量為26.78%~46.40%,總蒽醌含量為0.0726%~0.128%。另含吖丁啶羧酸、天門冬氨酸、高絲氨酸牡荊素木糖苷、異甘草素玻、丁香脂素、14α-羥基西伯利亞蓼苷A、滇黃精苷A等。 |
使用禁忌 | 中寒洩瀉,痰溼痞滿氣滯者忌服。 |
配伍藥方 | 1.治足癬、體癬:黃精30克,丁香10克,百部10克。煎水外洗。(《新編常用中草藥手冊》) 2.治神經性皮炎:黃精適量,切片,九蒸九曬。早晚嚼服,每次15~30克。(《湖北中草藥志》) 3.治病後體虛,面黃肌瘦,疲乏無力:黃精12克,黨參、當歸、枸杞子各9克。水煎服。(《寧夏中草藥手冊》) 4.治神經衰弱,失眠:黃精15克,野薔薇果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新疆中草藥》) 5.治陰血不足,大便秘結:黃精、火麻仁、玄參各15克,當歸、肉蓯蓉各9克,熟地黃12克。水煎服。(《湖北中草藥志》)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