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ē téng zǐ
藥材名稱 | 榼藤子 |
藥材拼音 | kē téng zǐ |
藥材別名 | 象豆、合子、眼鏡豆、榼子、牛眼睛 |
英文名稱 | bayogo |
功效分類 | 斂肺澀腸藥 |
藥用部分 | 豆科植物榼藤Entada phaseoloides (L.) Merr.的成熟種子。 |
(動)植物形態 | 木質大藤本。葉為2回偶數羽複葉;有羽片3對,頂生1對變態為卷鬚,下部2對各有2~4對;小葉對生,有短柄,近革質,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頂端鈍或圓,通常微凹頭,基部歪斜,楔尖或稍鈍。春、夏季開黃色花;芳香,排成腋生、密花且柔弱的穗狀花序;萼闊鍾狀,5淺裂;花瓣5片,長橢圓形,頂端近短尖,無毛;雄蕊10枚,離生;子房有短柄,花柱絲狀。莢果大,木質,扁平,彎曲,有10~ 30節,成熟時逐節脫落,每節都含1粒種子。種子扁平,圓形;種皮厚,木質,暗褐色或黑褐色,有光澤。 |
產地分佈 | 常生於林中,攀援於大樹上。分佈於廣東、雲南、廣西、海南、福建、臺灣等地方,越南亦有分佈。 |
採收加工 | 秋季採收,摘取成熟莢果,剝除果殼,曬乾。 |
藥材性狀 | 榼藤子呈卵圓形或橢圓形。表面灰黃色或黃棕色,微具縱稜,一端鈍圓,有一橢圓形疤痕種臍,色較淡,在其兩側各有一個小突起;另一端稍尖。種皮質硬脆,破開後內面紅棕色,有麻紋。種仁1枚卵圓形,皺而堅實,表面有灰棕色皺縮的薄膜狀外胚乳,內胚乳黃白色,堅實,有油性。氣微香,味微甜。炒熟後具香氣。 |
性味歸經 | 性平,味微甘、澀。歸胃經、肝經、大腸經。 |
功效作用 | 利溼消腫。屬收澀藥下屬的斂肺澀腸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3~9克,燒存性研末,煎服。用治便血、血痢、痔瘡;黃疸、腳氣、水腫;胃痛、疝氣痛、喉痺腫痛等。 |
藥理研究 | 從榼藤子的種仁中分離出有抗腫瘤作用的皂苷元,酸解產生檻藤子酸、阿拉伯糖、木糖。並具有抗病原體的功效與作用;種子核仁所含毒性皂苷對哺乳動物主要引起溶血作用。 |
化學成分 | 含脂肪油、甾醇、黃酮類、酚性成分、氨基酸、有機酸等。 |
使用禁忌 | 有毒,內服不可過量。 |
配伍藥方 | ①治五痔:用榼子燒成黑炭,微存性,米飲調服。(《本草衍義》) ②治胃痛、疝氣痛:用榼藤子1.5~3克。研粉衝開水服。(《廣西本草選編》) ③治急性腸炎、胃炎:榼藤種子炒熟研粉。衝開水服,每次3~9克,每日2~3次。(《中國民族藥志》)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