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ì shí zhī
藥材名稱 | 赤石脂 |
藥材拼音 | chì shí zhī |
藥材別名 | 紅高嶺、赤石土、赤符、吃油脂、紅土 |
英文名稱 | red halloysite |
功效分類 | 斂肺澀腸藥 |
藥用部分 | 來源於矽酸鹽類礦物多水高嶺族多水高嶺石Halloysite的礦石。 |
(動)植物形態 | 晶體結構屬單斜品系隱品質,個體為片狀或捲曲呈管狀(一般外徑0.04~0.19μm,內徑0.02~0.1μm),集合體緻密塊狀、土狀、粉末狀或呈瓷狀及各種膠凝體外觀;純淨的白色,土狀或瓷狀、蠟狀光澤,硬度1~2.5,相對密度2.O~2.6(岡吸附水及層間水含量而異)。其離子前交換能力也發生於顆粒邊緣,因粒度更小而比高嶺石交換能力強,但低於蒙脫石或蛭石(後兩者兼有結構單元層間離子交換能力)。乾燥時吸水,加水後可塑性弱,裂成稜角碎塊;黏舌與否與集合體緻密程度、細膩程度(結構、構造)有關,即取決於粒度、雜質分散狀態及均勻性、孔隙度等。 |
產地分佈 | 主產于山西、陝西、山東、河南、江蘇、湖北、福建、廣東等地。 |
採收加工 | 全年均可採挖。挖出後選擇紅色滑膩如脂的塊狀體,除去雜石和泥土。 |
藥材性狀 | 塊狀集合體,呈不規則塊狀,大小不一。粉紅色、紅色至紫紅色,或有紅白相間花紋。質軟,易碎,斷面有的具蠟樣光澤。吸水性強。具黏土氣,味淡,嚼之無沙粒感。 |
性味歸經 | 性溫,味甘、酸、澀。歸大腸經、胃經。 |
功效作用 | 澀腸、止血、生肌、斂瘡。屬收澀藥下屬分類的斂肺澀腸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9~12克,煎服,打碎先煎;外用適量,研末敷患處。用治久瀉久痢、大便出血、崩漏帶下、瘡瘍不斂、溼疹膿水浸淫。不宜與肉桂同用。 |
藥理研究 | 赤石脂可吸收消化道內有毒物質及食物異常發酵的產物,對發炎的胃腸黏膜有區域性保護作用;可吸附創面的磷,配合綠豆湯治療家兔黃磷燒傷,可降低血磷,促進尿磷排洩。 |
化學成分 | 主含水化矽酸鋁;尚含相當多的氧化鐵、三氧化二鋁和二氧化矽,以及鈦、鎳、鍶、鋇等微量元素。 |
使用禁忌 | 有溼熱積滯者禁服,孕婦慎服。不宜與肉桂同用。 |
配伍藥方 | ①治婦人崩中不止:用赤石脂為末。酒調下。(《普濟方》) ②治燙火傷:赤石脂、寒水石、大黃等分,為末,以新汲水調塗。大去赤爛熱痛。(《衛生易簡方》) ③治下部冷及臍下小腹痛不可忍:赤石脂、乾薑各十兩。上為末,麵糊為丸,如豌豆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空心飲下,日三服。(《普濟方》) ④治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鞭,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此利在下:焦赤石脂一斤(碎),太乙禹餘糧一斤(碎)。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傷寒論》赤石脂禹餘糧湯) ⑤治卒發癰瘡:赤石脂,以寒水石和,塗癰上。(《武威漢代醫簡》) ⑥治反胃病,吐後令永瘥:赤石脂一升,上搗為羅研,以蜜和丸,如梧桐大,每於空服,以生薑湯下十丸,加至二十丸。(《聖惠方》赤石脂丸) ⑦治小便不禁:牡蠣三兩,赤石脂三兩(搗碎)。上同研勻,酒煮麵和丸如梧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鹽湯送下。(《普濟方》牡蠣散)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