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罌粟殼

yīng sù ké

罌粟殼
罌粟殼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罌粟殼
藥材拼音 yīng sù ké
藥材別名 罌子粟殼、御米殼、米殼、米皮、粟殼
英文名稱 pericarpium papaveris
功效分類 斂肺澀腸藥
藥用部分 罌粟科植物罌粟Papaver somniferum L.的乾燥成熟果殼。
(動)植物形態 一年生草本。株高80~120厘米,無毛或微被毛,灰綠色。葉片長圓形或長卵形,長10~25厘米,寬8~1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心形,邊緣具不整齊缺刻或粗鋸齒或微羽狀淺裂,基生葉具短柄,莖生葉無柄,基部抱莖。花單生莖頂,大而美麗,直徑8~10厘米。萼片2,卵狀長圓形,長1.5~2厘米,無毛。花瓣4,有時重瓣,白色,粉紅色、紅色或紫色。雄蕊多數,雌蕊心皮7~15,全生,子房1室,球形。花瓣4,無花柱,柱頭盤狀,7~15星狀裂。蒴果,球果,球形,光滑無毛,直徑4~6厘米,頂孔開裂。種子多數,細小,腎形,灰褐色。花期5~8月。
產地分佈 由國家指定農場進行栽培,嚴格管理。
採收加工 秋季將成熟果實或已割取漿汁後的成熟果實摘下,破開,除去種子和枝梗,乾燥。
藥材性狀 呈橢圓形或瓶狀卵形,多已破碎成片狀,直徑1.5~5厘米,長3~7厘米。外表面黃白色、淺棕色至淡紫色,平滑,略有光澤,無割痕或有縱向或橫向的割痕;頂端6~14條放射狀排列呈圓盤狀的殘留柱頭;基部有短柄。內表面淡黃色,微有光澤,有縱向排列的假隔膜,棕黃色,上面密佈略突起的棕褐色小點。體輕,質脆,氣微清香,味微苦。
性味歸經 性平,味酸、澀。歸肺經、大腸經、腎經。
功效作用 斂肺,澀腸,止痛。屬收澀藥下屬分類的斂肺澀腸藥。
臨床應用 內服:1~2g。外用:適量。用治久咳,久瀉,脫肛,脘腹疼痛。
藥理研究 鎮痛,催眠,呼吸抑制與鎮咳;抑制腸蠕動;縮瞳;鬆弛平滑肌。
化學成分 罌粟殼含少量嗎啡,可卡因,蒂巴因、異紫堇杷明鹼、罌粟鹼、原阿片鹼和罌粟殼鹼等成分。由癒合組織中得到:血根鹼,二氫血根鹼,膽鹼,隱品鹼以及原鴉片鹼。
使用禁忌 本品易成癮,不宜常服;孕婦及兒童禁用;運動員慎用。
配伍藥方 ①治勞喘嗽不己,自汗者:罌粟殼不拘多少,炒為末,每服6克,入烏梅同煎水一盞,溫服,食後有汗,加小麥三十粒,同煎溫服。(《宣明淪方》小百勞散) ②治遠年近日喘咳不已:罌粟殼(蜜炒)、人參、陳皮(去白)、甘草(炙),各30克。為末,每服3克,煎烏梅湯調下,臨臥服。(《宣明論方》安神散) ③治一切嗽:罌慄殼(去筋,蜜炒)30克,五味子15克,杏仁(炒)15克,胡桃肉15克。上為末,同蜜丸如彈子大,水一盞煎服。(《普濟方》金粟丸) ④治水洩不止:罌粟殼一枚(去蒂膜),烏梅肉、大棗肉各十枚、水一盞,煎七分,溫服。(《經驗方》) ⑤治久痢:罌粟殼(醋炙),為末,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盞,姜三片,煎八分,溫服。(《綱目》)
上一味中藥材: 銀杏葉
下一味中藥材: 南五味子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