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é cǎo
藥材名稱 | 纈草 |
藥材拼音 | xié cǎo |
藥材別名 | 滿山香、拔地麻、甘松、五里香、小救駕、穿心排草、鹿子松、貓食菜、抓地虎 |
英文名稱 | valerian |
功效分類 | 養心安神藥 |
藥用部分 | 來源於敗醬科植物纈草Valeriana officinalisL.的根莖及根。 |
(動)植物形態 | 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莖短,簇生多數鬚根,有特異香氣。莖直立,有縱稜,基部、節上被粗毛。基生葉叢生,有長柄,柄基稍寬呈鞘狀,早枯;莖生葉對生,羽狀全裂,裂片3~15,披針形,全緣或疏生2~3淺齒,葉柄短或無。傘房狀三出聚傘圓錐花序;花萼退化;花冠初時淡粉紅色,後變白色,冠簡短,基部一側有小距狀突起,先端5裂;雄蕊3,外露;子房下位,3室,僅l室發育。瘦果扁卵形,頂端約具12條羽狀冠毛。花果期6~8月。 |
產地分佈 | 分佈於河北、東北、山東、湖南、湖北等地。多生於山地林緣、山坡、河岸及灌叢中。少數地區有栽培。 |
採收加工 | 秋季採挖根及根莖,洗淨曬乾。 |
藥材性狀 | 根莖短粗,頂端留存莖基及纖維狀葉柄殘基。根多數,圓柱形,長4~15厘米,直徑0.2~0.4厘米,表面灰棕色或黃棕色,有細縱皺。質堅實而脆,易折斷,斷面白色或灰黃色,中央絮狀而疏鬆,中央有淡褐色的木心。氣特異,味微苦、辛。 |
性味歸經 | 性平,味苦,微甘。歸心經、肝經。 |
功效作用 | 具有寧心安神的功效。屬安神藥下屬分類的養心安神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3~6克,水煎服,或研末,或浸酒;搗敷外用。臨床多用於治療神經衰弱、失眠和癔病及其情緒激動。 |
藥理研究 | 現代藥理實驗結果證實了纈草具有鎮靜安定、抗菌及降溫的作用。此外還證實纈草具有短暫的降壓作用和保肝作用。 |
化學成分 | 根含揮發油0.5%~2%,油中含異戊酸龍腦酯(bornylisovalerate)、乙酸龍腦酯(bornyl acetate)等。另含纈草鹼(valerine)、纈草恰鹼(chatinine)等生物鹼類成分以及纈草素(valepotriatium)等。 |
使用禁忌 | 體弱陰虛者慎用。 |
配伍藥方 | ①治神經衰弱,心悸:纈草6克,水煎服;或纈草30克,浸於白酒150毫升,48小時後分服(本方為1星期量)。(《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②治胃神經症:纈草、木香、吳茱萸各6克。煎服。(《安徽中草藥》) ③治腰痛、腿痛、跌打損傷:纈草3克。研末水沖服或加童便沖服。(《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④治癔病:纈草、甘草各9克,大棗5枚。煎服。(《安徽中草藥》)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