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牡蠣

mǔ lì

牡蠣
牡蠣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牡蠣
藥材拼音 mǔ lì
藥材別名 左殼、蠔殼、海蠣子殼、蠣蛤、牡蛤、海礪子皮
英文名稱 oyster
功效分類 平抑肝陽藥
藥用部分 牡蠣科動物長牡蠣Ostrea gigas Thunberg、大連灣牡蠣Otalianwhanensis Crosse或近江牡蠣D.rivularis Gould的貝殼。
(動)植物形態 貝殼左右2片,極不規則,厚而堅硬。左殼較大而凹,固著於海底岩石上;右殼較小而平坦,呈鈣化質狀。貝殼外表面有多層起伏的鱗片,灰白色、淡黃色、黃褐色至淡紫色,邊緣極粗糙。內表面瓷白色,可見深色閉殼肌痕。肉質部可見鰓、心室、心耳及外套膜觸手等。
產地分佈 生活於低潮線附近或淺海泥沙質海底及岩礁上,近江牡蠣及長牡蠣分佈於全國沿海各地,大連灣牡蠣分佈於遼寧、河北、山東沿海。
採收加工 全年可採,拾取後,取肉供食用,貝殼洗淨,曬乾。
藥材性狀 牡蠣藥材的外形不一,分左右兩殼,一般左殼較大而厚。殼外面粗糙不平,內表面光滑、瓷白色。質硬脆,斷面層狀。味微鹹。長牡蠣:呈長片狀,背腹緣幾乎平行。右殼較小,堅厚鱗片層狀或層紋狀排列,殼表面較平坦,淡紫色、灰白色或黃褐色。 大連灣牡蠣:呈類三角形,背腹緣呈“八”字形,左殼面鱗片堅厚,右殼面鱗片呈波狀的同心性排列。近江牡蠣:多呈類圓形或三角狀類圓形,右殼同心性排列的鱗片層層重疊,邊緣有時帶紫色。
性味歸經 性微寒,味鹹。歸肝經、膽經、腎經。
功效作用 重鎮安神,潛陽補陰,軟堅散結,煅牡蠣收斂固澀。屬平肝息風藥下屬分類的平抑肝陽藥。
臨床應用 9~30克,先煎,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用治驚悸失眠,眩暈耳鳴、瘰蠣痰核、癥瘕痞塊。煅牡蠣用治自汗盜汗、遺精崩帶、胃痛泛酸。
藥理研究 牡蠣具有鎮靜、區域性麻醉的功效與作用,並能抑制神經肌肉興奮,抗實驗性胃潰瘍損傷,及增強免疫功能。
化學成分 牡蠣主含碳酸鈣80%~95%、磷酸鈣及硫酸鈣。此外尚含鎂、鐵、鋁、矽等多種無機元素及多種氨基酸,無機元素的種類和含量因品種與產地不同而異。
使用禁忌 不宜多服久服,以免引起便秘和消化不良。
配伍藥方 ①治風虛汗出,少氣:牡蠣(燒為粉)30克,白朮30克,防風(去蘆頭)30克。上件藥,搗細羅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溫水調下6克。惡風倍防風,少氣配白朮,汗多出、面腫倍牡蠣。(《聖惠方》牡蠣散) ②治白帶:牡蠣粉、艾葉、茴香各30克,糯米半合(炒熟)。上為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溫米飲下,空心,每服五十丸。(《澹寮方》) ③治溫病下後,大便溏甚,脈仍數者:生牡蠣60克。研細,水八杯,煎服三杯,分溫三服。(《溫病條辨》一甲煎) ④治大病瘥後,鼻衄:牡蠣3克,石膏1.5克。搗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四。亦可蜜丸如梧桐子大,服之。(《肘後方》) ⑤治心痛氣實者:用單味牡蠣煅為粉,酒調6克服之。(《丹溪心法》) ⑥治胃酸過多:牡蠣、海螵蛸各15克,浙貝母12克。共研細粉,每服9克,每日3次。(《山東中草藥手冊》) ⑦治紫癜風:牡蠣、膽礬各15克。上二味生用為散。用醋調摩患處。(《聖濟總錄》牡蠣散)
上一味中藥材: 廣東合歡花
下一味中藥材: 紫貝齒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