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赭石

zhě shí

赭石
赭石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赭石
藥材拼音 zhě shí
藥材別名 代赭石、鐵朱、釘頭赭石、赤赭石
英文名稱 ochre
功效分類 平抑肝陽藥
藥用部分 氧化物類礦物剛玉族赤鐵礦Haematite。
(動)植物形態 通常為鮞狀、豆狀、腎狀的集合體,多呈現不規則的扁平塊狀,其顏色主要為暗棕紅色或灰黑色,條痕則顯示為櫻紅色或紅棕色,部分赭石還具有金屬光澤。
產地分佈 主產於河北、山西,山東、河南、湖南、廣東、四川等地亦產。
採收加工 採挖後,除去雜石。
藥材性狀 為豆狀、腎狀集合體,多呈不規則的扁平塊狀。暗棕紅色或灰黑色,條痕櫻紅色或紅棕色,有的有金屬光澤。一面多有圓形的突起,習稱“釘頭”;另一面與突起相對應處有同樣大小的凹窩。體重,質硬,砸碎後斷面顯層疊狀。氣微,味淡。
性味歸經 性寒,味苦。歸肝經、心經、肺經、胃經。
功效作用 平肝潛陽,重鎮降逆,涼血止血。屬平肝息風藥下屬分類的平抑肝陽藥。
臨床應用 內服:煎湯,用量15~30克,打碎,先煎;研末,每次3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一般生用,止血煅用。用於眩暈耳鳴、嘔吐、噫氣、呃逆、喘息、吐血、衄血、崩漏下血。
藥理研究 赭石可升高白細胞數,對肺及肝臟有損害作用。可引起肺線粒體蛋白質含量和細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增加,線粒體呈腫脹狀態。
化學成分 主要成分為三氧化二鐵。
使用禁忌 虛寒證及孕婦慎用。有毒性,不可久服。
配伍藥方 ①治五癇:代赭石30克,明礬60克。為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水下。(《古今醫統》) ②治赤眼腫閉:赭石0.6克,石膏0.3克。為末,新汲水調,敷眼頭尾及太陽穴。(《直指方》) ③治喉痺腫痛:赭石煮汁飲。(《普濟方》) ④治牙宣:赭石、荊芥。同為細末,揩齒上,以荊芥湯漱。(《百一選方》) ⑤治胃火牙齦作痛:生赭石30克(軋細),懷牛膝30克,滑石18克,甘草3克。煎湯服。(《衷中參西錄》) ⑥治肝鬱多怒,胃鬱氣逆,致吐血、衄血及吐衄之證屢服他藥不效者:川大黃細末3克,油肉桂細末3克,生赭石細末18克。上藥三味,將大黃、肉桂末和勻,用赭石末煎湯送下。(《衷中參西錄》秘紅丹)
上一味中藥材: 紫貝齒
下一味中藥材: 石決明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