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ōu téng
藥材名稱 | 鉤藤 |
藥材拼音 | gōu téng |
藥材別名 | 釣藤、雙鉤、鉤藤鉤子、方鉤藤、倒掛刺、金鉤藤 |
英文名稱 | uncaria |
功效分類 | 息風止痙藥 |
藥用部分 | 茜草科植物鉤藤Uncaria thynchophylla (Miq.)Jacks.或華鉤藤Uncaria sinensis( Oliv.) Havil的帶鉤莖枝。 |
(動)植物形態 | 鉤藤:藤本。長達10米。小枝四稜柱形,光滑,幼時具白粉,變態枝呈鉤狀,長1~2厘米,下彎。葉對生;葉片紙質,橢圓形,長6~10厘米,寬3~6厘米,先端尾尖,基部寬楔形,全緣;托葉2深裂。頭狀花序單個腋生或總狀花序頂生;花萼有中粗毛;花冠黃色。蒴果圓錐形,有疏柔毛。花期6~8月,果期10~11月。華鉤藤:藤本。小枝方形,無毛。葉膜質,橢圓,長9~14厘米,寬5~8厘米,兩面無毛。托葉全緣不裂,寬三角形至半圓形,頂端有時略有凹缺,頭狀花序橫過花萼,直徑 2~4厘米。花間小苞稀疏至多數。花序柄長5~8厘米,無毛,萼裂片線狀矩圓形,被短柔毛,小蒴果棒狀。花期5~7月,果期10~11月。 |
產地分佈 | 鉤藤:生於溼潤林下或灌叢。分佈於廣西、江西、湖南、四川等地。華鉤藤:生於山地海拔疏林或潤溼次生林下。分佈於湖北及長江以南各省區。 |
採收加工 | 秋、冬季剪取帶鉤的莖段,清除殘葉後,曬乾。 |
藥材性狀 | 圓柱形或類方柱形,長2~3厘米,直徑0.2~0.5厘米。表面紅棕色至紫紅色者具細縱紋,光滑無毛;黃綠色至灰褐色者有的可見白色點狀皮孔,被黃褐色柔毛。多數枝節上對生2個向下彎曲的鉤(不育花序梗),或僅一側有鉤,另一側為凸起的疤痕;鉤略扁或稍圓,先端細尖,基部較闊;鉤基部的枝上可見葉柄脫落後的窩點狀痕跡和環狀的托葉痕。質堅韌,斷面黃棕色,皮部纖維性,髓部黃白色或中空。無臭,味淡。 |
性味歸經 | 性涼,味甘。歸肝經、心包經。 |
功效作用 | 清熱平肝、息風定驚。屬平肝息風藥下屬分類的息風止痙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3~12克,煎服或入散劑。用治頭痛眩暈、驚厥抽搐、妊娠子癇及高血壓症。 |
藥理研究 | 藥理實驗表明,具有降低血壓、影響血流動力學、增強心肌電生理的作用,抗心律失常;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具有鎮靜抗驚厥、收縮平滑肌等作用。 |
化學成分 | 含鉤藤鹼、異鉤藤鹼、毛鉤藤鹼、去氫毛鉤藤鹼等生物鹼。另含有喜果苷、金絲桃苷、三葉豆苷、異去氫鉤藤鹼、去氫鉤藤鹼、異鉤藤鹼Ⅳ、氧化物、左旋,表兒茶酚、東莨菪素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最能盜氣,脾胃虛寒者慎服。 |
配伍藥方 | ①發斑疹:鉤藤鉤子、紫草茸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一劑或1.5~3克。溫酒調下,無時。(《小兒藥證直訣》紫草散) ②治面神經麻痺:鉤藤60克,鮮何首烏藤125克。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③治嘔血:鉤藤、隔山消、鳥不落各10克。水煎服。(《湘西苗藥彙編》) ④治小兒夜啼:鉤藤6克,蟬蛻7個,燈心草1札。水煎服。(《安徽中草藥》) ⑤治高血壓,頭暈目眩,神經性頭痛:鉤藤6~15克。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