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ū yá zào
藥材名稱 | 豬牙皂 |
藥材拼音 | zhū yá zào |
藥材別名 | 豬牙皂角、牙皂、烏犀、小皂、眉皂、小皂莢 |
英文名稱 | fructus gleditsiae |
功效分類 | 溫化寒痰藥 |
藥用部分 | 豆科植物皂莢Gleditsia sinensisi Lam.的乾燥不育果實。 |
(動)植物形態 | 落葉喬木,高達30米。樹幹棘刺勁直,常分枝。羽狀複葉,小葉3~9對,小葉柄短,被短柔毛,小葉卵狀披針形或長圓形,長2~8厘米,寬1~4厘米,先端有短尖,基部圓楔形,稍偏斜,邊緣有細鋸齒,上面被短柔毛,下面中脈稍被毛。網脈兩面凸起。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雜性,雄花花萼4,三角狀披針形,兩面被柔毛,花瓣4,黃的色,長圓形,被柔毛,雄蕊8(6),退化雌蕊短,兩性花花梗長2.5毫米,萼片、花瓣均長於雄花的萼片及花瓣,雄蕊8,子房 縫線上及基部被毛,柱頭2淺裂。莢果帶狀,紅棕色或暗棕色,勁直或稍彎曲。種子長圓形或橢圓形。花期3~5月。果期5~10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海拔200~2500米的山坡林中、山谷。主產於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及陝西、甘肅等。 |
採收加工 | 秋季採收,除去雜質,乾燥。 |
藥材性狀 | 呈圓柱形,略扁而彎曲,長5~11厘米,寬0.7~1.5厘米。表面紫棕色或紫褐色,被灰白色蠟質粉霜,擦去後有光澤,並有細小的疣狀突起和線狀或網狀的裂紋。頂端有鳥喙狀花柱殘基,基部具果梗殘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棕黃色,中間疏鬆,有淡綠色或淡棕黃色的絲狀物,偶有發育不全的種子。氣微,有刺激性,味先甜而後辣。 |
性味歸經 | 性溫,味辛、鹹。有小毒。歸肺經、大腸經。 |
功效作用 | 開竅祛痰、散結消腫。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溫化寒痰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1~1.5克,多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吹鼻取嚏或研末調敷患處。用治中風口噤,昏迷不醒,癲癇痰盛,關竅不通,喉痺痰阻,頑痰喘咳,咯痰不爽,大便燥結,外治癰腫。 |
藥理研究 | 祛痰,抗菌,可殺死絲蟲幼蟲和溶血。 |
化學成分 | 莢果含三萜皂式:皂莢甙,甙甙元為皂莢甙元,皂莢皂甙。尚含蠟酸、二十九烷、正二十七烷、豆固醇、谷固醇、豆甾醇、谷甾醇、鞣質等。 |
使用禁忌 | 體弱者、孕婦及咯血、吐血患者禁用。 |
配伍藥方 | ①治急慢驚風,昏迷不醒:豬牙皂3克,生半夏3克,北細辛0.9克,共碾細末。用燈心蘸藥入鼻孔,得嚏為驗,不則難療。用薑湯調少許服之,亦效。(《嬰童類萃》通關散) ②治風溼手足腰腿疼痛等症:用豬牙皂(不蛀者)1斤。銼碎為細末,用多年米醋,熬成膏子。夾紙攤貼大效。(《普濟方》) ③治偏頭風:豬牙皂(去皮筋)、香白芷、白附子各等分。上為末。每服3克,臘茶調下,右疼右邊臥,左疼左邊臥,皆疼仰臥,食後服。(《證治準繩》) ④治白癜風:豬牙皂120克,草烏頭15克,硫黃、白芷各30克。上為末。先用生薑揩患處,如面藥一般洗之。(《普濟方》) ⑤治乳癰:皂莢(燒存性,研細)、蛤粉等分。上研勻。溫酒調下1.5克,未散稍加服藥,次仍以手揉之。(《衛生家寶產科備要》)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