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ǔ xìng rén
藥材名稱 | 苦杏仁 |
藥材拼音 | kǔ xìng rén |
藥材別名 | 山杏仁、杏仁、杏核仁、杏子、木落子、杏梅仁 |
英文名稱 | bitter almond |
功效分類 | 止咳平喘藥 |
藥用部分 | 薔薇科植物山杏Prun.us armemaca L.var. ansuMaxim.、西伯利亞杏Prunus sibiricaL.、東北杏Prunusmandshurica (Maxim. )Koehne或杏Prunus armeniacaL.的成熟種子。 |
(動)植物形態 | 落葉喬木,高達10米,樹冠圓形,樹皮暗灰色,單葉互生,葉片寬卵形或近圓形,先端具短尖頭,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具圓鈍鋸齒,具長柄。花單生頂端,先葉開放,幾無柄;核果心狀卵扁圓形,側面具淺凹槽,黃白色或黃紅色,成熟時不開裂;果核扁圓形,近平滑,腹縫中部具龍骨狀稜,兩側有扁平稜或淺溝。花期3~4月,果期4~6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山坡、丘陵地,可耐瘦土。分佈於河北、山西、陝西等地。 |
採收加工 | 夏季採收成熟果實,除去果肉及核殼,取出種子,曬乾。 |
藥材性狀 | 扁心形,長1~1.9厘米,寬0.8~1.5厘米,厚0.5~0.8厘米。表面黃棕色至深棕色,一端尖,另一端鈍圓,肥厚,左右不對稱。尖端一側有短線形種臍,圓端合點處向上具多數棕色脈紋。種皮薄,子葉2,乳白色,富油性。無臭,味苦。 |
性味歸經 | 性微溫,味苦。歸肺經、大腸經。 |
功效作用 | 降氣、止咳平喘、潤腸通便。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4.5~9克,水煎服,生品入煎劑宜後下;或入丸、散。杏仁用時須打碎,杏仁霜入煎劑須布包。外用:適量,搗敷。用治咳嗽氣喘、胸滿痰多、血虛津枯、腸燥便秘。 |
藥理研究 | 保肝;止咳平喘;潤腸通便;抗腫瘤;抗炎和抗癌;抗突變;殺蛔蟲。毒性:苦杏仁苷被腸道微生物水解產生出較多的氫氰酸,可致死。 |
化學成分 | 含苦杏仁苷、脂肪油、苦杏仁酶、苦杏仁苷酶、櫻葉酶、雌酮、α-雌二醇、鏈甾醇、苦杏仁酶、膽固醇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陰虛咳嗽及大便溏瀉者禁服,嬰兒慎服。內服不宜過量,以免中毒。劑量大時,輕者可出現頭暈乏力,吐瀉,腹痛,上腹部燒灼感,血壓升高,呼吸加快;嚴重者,呼吸明顯減慢而表淺,昏迷,並可有強直性、陣發性痙攣,瞳孔散大,血壓下降,最後因呼吸或迴圈衰竭而死亡。 |
配伍藥方 | ①治小腸氣痛欲死者:苦杏仁、茴香各30克,蔥白15克(焙乾)。同為末,酒調,嚼胡桃肉嚥下。(《衛生易簡方》) ②治上氣喘急:桃仁、苦杏仁(並去雙仁皮尖,炒)各15克。上二味,細研,水調生面少許,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生薑、蜜湯下,微利為度。(《聖濟總錄》雙人丸) ③治氣喘促浮腫,小便澀:苦杏仁30克,去皮尖,熬研,和米煮粥極熟,空心吃二合。(《食醫心鏡》) ④治咯血:苦杏仁四十粒研細,用黃蠟炒黃色,入青黛3克,捏作餅子,同時以柿子一枚破開,以餅置其中合定,溼紙包煨。研,水服。(《醫學入門》聖餅子) ⑤治小兒久患咳嗽:苦杏仁45克(去皮,焙),茯苓30克,紫菀茸、皂角各15克(去皮、弦、核,蜜炙黃)。上末,每1.5克生蜜調入,薄荷湯泡開服。(《仁齋小兒方》杏仁膏)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