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ě mǎ zhuī
藥材名稱 | 野馬追 |
藥材拼音 | yě mǎ zhuī |
藥材別名 | 尖佩蘭、佩蘭、白頭婆 |
英文名稱 | lindley eupatorium |
功效分類 | 止咳平喘藥 |
藥用部分 | 菊科植物輪葉澤蘭Eupatorium lindleyanum DC.的乾燥地上部分。 |
(動)植物形態 | 多年生草本。株高50~100厘米。嫩莖和葉均密被細軟毛。葉對生,無柄或近無柄,線狀披針形、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3~10厘米,寬1~2厘米,3裂或不裂,兩面粗糙無毛或下面沿脈有細柔毛及黃色腺點,邊緣有疏鋸齒,基出3脈。頭狀花序,多數,在莖頂排列成傘房狀,總苞鍾狀,苞片淡綠色或帶紫紅色,頂端急尖,頭狀花序含5朵筒狀兩性花,花淡紫色或白色,長約4毫米。廋果,長約2毫米,黑色或暗褐色,有腺毛,冠毛1層,白色,長約4毫米。花期7~9月,果期8~10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山坡、草地、溪旁、沙地。廣泛分佈於東北、華北、華東各地。 |
採收加工 | 秋季花初開時採割,曬乾。 |
藥材性狀 | 莖呈圓柱形,長30~90厘米,直徑0.2~0.5厘米;表面黃綠色或紫褐色,有縱稜,密被灰白色茸毛;質硬,易折斷,斷面纖維性,髓部白色。葉對生,無柄;葉片多皺縮,展平後葉片3全裂,似輪生,裂片條狀披針形,中間裂片較長;先端鈍圓,邊緣具疏鋸齒,上表面綠褐色,下表面黃綠色,兩面被毛,有腺點。頭狀花序頂生。氣微,葉味苦、澀。 |
性味歸經 | 性平,味苦。歸肺經。 |
功效作用 | 化痰止咳平喘。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30~60克,治療於慢性支氣管炎、痰多咳嗽氣喘。 |
藥理研究 | 野馬追中的黃酮類成分用羧甲基纖維素配成混懸液,予小鼠口服後對氨水引起的咳嗽,具有一定的鎮咳作用。據報道,10%濃度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甲型鏈球菌有抑制作用,臨床上,能使白細胞增加、血壓下降,並抑制腺體分泌。 |
化學成分 | 含揮發油、生物鹼、香豆素、金絲桃苷等。 |
使用禁忌 | 尚不明確。 |
配伍藥方 | 1.清熱解毒方:野馬追30克,金銀花30克,連翹15克,板藍根15克。出自《金匱要略》。 2.利水消腫方:野馬追30克,澤瀉30克,車前子30克。出自《傷寒論》。 3.活血化瘀方:野馬追30克,當歸30克,川芎10克,紅花10克。出自《婦人大全良方》。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