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辣蓼

là liǎo

辣蓼
辣蓼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辣蓼
藥材拼音 là liǎo
藥材別名 辣蓼草
英文名稱 red-knees herb
功效分類 化溼藥
藥用部分 蓼科植物辣蓼Polygonumlaccidum Meisn的全草入藥。
(動)植物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60~90厘米。莖直立或下部伏地,稍粗壯,分枝稀疏,節膨大,通常呈淡紅紫色,全株有腺點及毛茸。單葉互生,有短柄,葉片廣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和中脈疏被短糙伏毛,上面深綠色,有“八”字狀黑斑,托葉鞘薄膜質,托葉鞘長11~16厘米,口緣生長粗而密的刺毛,毛長5~8毫米。穗狀花序生於枝端,花梗細長,下垂,花被5裂,淡紅色,雄蕊7。8枚,子房1室,花柱3枚。瘦果。
產地分佈 生於近水草地、流水溝中或陰溼處。分佈南北各地。
採收加工 夏、秋採收全草,去除雜質,曬乾。
藥材性狀 莖圓柱形,直徑3~4毫米,多分枝,紅色或青色,有節,節膨大而色紅,下部老莖較堅實,上部莖稍輕而中空。葉互生,皺縮,展平後呈卵狀披針形,長5~ 12厘米,寬0.8~1.6厘米,端尖,基部楔形,全緣,無毛或被短伏毛,葉面綠色,有“八”字形黑斑及腺點,托葉膜質,鞘狀抱莖。偶見頂端有穗狀花序,小花粉紅色,多脫落不全。氣微辛燥,味辛辣。
性味歸經 性溫,味辛。歸脾經、胃經、大腸經。
功效作用 除溼、化滯。屬化溼藥。
臨床應用 用量15~ 30克,內服煎湯,治療痢疾、腸炎、食滯;外用適量,煎湯洗患處,治療面板瘙癢,滅蛆。
藥理研究 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止痛止癢的藥理作用。
化學成分 全草含鞣質10%和揮發油,油的主要成分為正癸烷、少量β -蒎烯、檸檬烯和正十一烷。
使用禁忌 有小毒,孕婦忌服。
配伍藥方 1.治腸炎、痢疾:綿毛大馬蓼根研末24g,開水送服,每日服2次。(《福建藥物志》) 2.治中暑腹痛:綿毛大馬蓼鮮葉芽12g,食鹽少許,搗爛或搓爛,開水送服。(《福建藥物志》) 3.治小兒瘧疾:綿毛大馬蓼15-18g,麥芽12g。水煎,早晚飯前2次分服。(《福建藥物志》) 4.治瘧疾:綿毛大馬蓼葉、桃葉各等分。研末,調酒水製成丸,早晚各服3g。(《福建藥物志》) 5.治跌打損傷:粗毛火炭母30-50g,三七葉10g。搗碎外敷。(《湖南藥物志》) 6.治黃疸:粗毛火炭母15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上一味中藥材: 蒼朮
下一味中藥材: 山姜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