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én xiāng
藥材名稱 | 沉香 |
藥材拼音 | chén xiāng |
藥材別名 | 白木香、土沉香、女兒香、蜜香、棧香、覺水香、奇南香、伽南香 |
英文名稱 | agilawood |
功效分類 | 理氣藥 |
藥用部分 | 瑞香科植物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 (Lour.) Gilg.含有樹脂的木材。 |
(動)植物形態 | 常綠大喬木,高達15米,有香氣。樹皮灰褐色,幼枝被柔毛。葉互生;葉片革質,長卵形、倒長卵形或橢圓形,先端漸尖,有光澤,基部楔形,全緣,下面及葉柄被伏貼茸毛,後漸無毛。傘形花序頂生和腋生,總花梗、小花梗均被灰白色茸毛;花黃綠色,被茸毛;花被鐘形,花被管先端5裂,裂片長圓形,花被管喉部有鱗片10片,密被白色茸毛;雄蕊10枚,著生於花被管喉部,花絲極短或無;子房上位,卵形。蒴果木質,扁倒卵形,下垂,密被灰色毛,花被宿存。種子1粒,基部有角狀附屬體。花期3~5月,果期5~6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平地、丘陵土嶺的疏林酸性黃壤土或荒山中,有栽培。分佈於廣東、海南、廣西、臺灣等地。 |
採收加工 | 全年均可採收,割取含樹脂的木材,除去不含樹脂的部分,陰乾。 |
藥材性狀 | 沉香藥材呈不規則塊、片狀或盔帽狀,有的為小碎塊。表面凹凸不平,有刀痕,偶有孔洞,可見黑褐色樹脂與黃白色木部相間的斑紋,孔洞及凹窩表面多呈朽木狀。質較堅實,斷面刺狀。氣芳香,味苦。 |
性味歸經 | 味辛、苦,性微溫。歸腎經、脾經、胃經。 |
功效作用 | 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納氣平喘。屬理氣藥。 |
臨床應用 | 研末沖服,用量1.5~4.5克。亦可用原藥磨汁服。入煎劑宜後下。用治胸腹脹悶疼痛、胃寒嘔吐呃逆、腎虛氣逆喘急。 |
藥理研究 | 沉香可解除腸平滑肌痙攣,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等。沉香水煎液對離體豚鼠迴腸的自主收縮有抑制的功效與作用,並能對抗組胺、乙醯膽鹼引起的痙攣性收縮。醇提物能促進離體豚鼠氣管抗組胺作用,從而發揮止喘效果。此外,具解痙、鎮靜、鎮痛、降壓、抗菌的作用。 |
化學成分 | 沉香含揮發油及樹脂。揮發油中主要成分為沉香螺醇、白木香酸、白木香醛、白木香醇、去氫白木香醇、白木香呋喃醛、白木香呋喃醇、α-沉香呋喃、β-沉香呋喃、茴香酸等成分;受麴黴菌感染的沉香揮發油中含沉香螺萜醇、沉香螺萜醛等。 |
使用禁忌 | 陰虛火旺或氣虛下陷者慎用。 |
配伍藥方 | 1.治腹脹氣喘,坐臥不安:沉香、枳殼各15克,蘿蔔子炒30克,每服15克,姜三片,水煎服。(《赤水玄珠》沉香飲) 2.治冷痰虛熱,諸勞寒熱:沉香、附子(炮)。上口咀,煎露一宿,空心服。(《澹寮集驗方》冷香湯) 3.治一切哮症:沉香60克,萊菔子(淘淨,蒸熟,曬乾)150克,上為細末,生薑汁為細丸。每服八分,白滾湯送下。(《丹臺玉案》二仙丹) 4.治胃冷久呃:沉香、紫蘇、白豆蔻各3克。為末。每服1.5~2.1克,柿蒂湯下。(《活人心統》) 5.治心神不定,恍惚不樂,火不下降,時有振跳,消陰養火,全心氣:茯神(去皮)60克,沉香15克。併為細末,煉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後人參湯下,甚妙。(《百一選方》朱雀丸) 6.治胞轉不通,或過忍小便所致,當治其氣則愈,非利藥可通也:沉香、木香各6克為末。白湯空腹服之,以通為度。(《醫壘元戎》)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