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ān sōng
藥材名稱 | 甘松 |
藥材拼音 | gān sōng |
藥材別名 | 香松、甘松香 |
英文名稱 | rhizoma nardostachyos |
功效分類 | 理氣藥 |
藥用部分 | 來源於敗醬科植物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的根及根莖。 |
(動)植物形態 | 多年生草本,高20~35厘米,全株有強烈松節油樣香氣。主根長圓柱形,微肉質,單一或分枝,棕黑色。根莖較短,有少數棕色葉基纖維。葉基生,每簇有葉6~9片,線狀倒披針形或披針形,長7~18厘米,寬0.4~1厘米,全緣,主脈平行3出。花莖有苞葉3~4對,長2~6厘米,愈上愈小。聚傘花序多呈緊密圓頭狀,總苞片2,長卵形;花萼5裂,齒極小;花冠淡紫紅色,筒狀,基部一側突縮,先端稍不等5裂;雄蕊4枚;子房下位。瘦果倒卵形。花期8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海拔3500~4500米高山地的草原河邊。分佈於甘肅、青海、四川等地。 |
採收加工 | 春、秋季採挖,除去泥沙及雜質,曬乾或陰乾。 |
藥材性狀 | 略呈圓錐形,多彎曲,長5~18厘米。根莖短小,上端有莖,葉殘基,呈狹長的膜質片狀或纖維狀。外層黑棕色,內層棕色或黃色。根單一或數條交結、分枝或並列,直徑0.3~1厘米。表面棕褐色,皺縮,有細根及鬚根。質鬆脆,易折斷,斷面粗糙,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狀,木部黃白色。氣特異,味苦而辛,有清涼感。 |
性味歸經 | 性溫,味辛、甘。歸脾經、胃經。 |
功效作用 | 理氣止痛、開鬱醒脾。屬理氣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3~6克,水煎服;外用適量,泡湯漱口,煎湯洗腳或研末敷患處。用於治療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嘔吐,外治牙痛、腳腫。也可用於治療神經衰弱、癔病、失眠、易驚等症。 |
藥理研究 | 有良好的鎮靜、抗微生物、調整心律及鬆弛平滑肌等作用;甘松提取物灌胃,減少小鼠自發活動,抑制小鼠最大電休克發作,抑制安鈉咖或硝酸士的寧導致的小鼠驚厥發生。靜脈注射甘松醇提取物,拮抗氯化鋇誘發的大鼠心律失常及氯仿-腎上腺素誘發的家兔心律失常,延長家兔離體心房的不應期;甘松能降低家兔離體十二指腸平滑肌張力,緩解氯化鋇或乙醯膽鹼所致腸平滑肌痙攣;甘松在試管內對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 |
化學成分 | 含揮發油1%以上,油中含多種倍半萜類,還含愈創木烷類成分。近又分離得甘松酮A、甘松酮B、甘松酮C、甘松酮D、甘松酮E。 |
使用禁忌 | 氣虛血熱者慎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腎虛齒痛:甘松、硫黃等分為末,泡湯漱之。(《經效濟世方》) ②治神經性胃痛:甘松3克,香附6克,沉香3克。共研細粉,每服1~2克,溫水送服,每日3次。(《現代實用中藥》) ③治癔病,神經衰弱,腸胃痙攣等:甘松18克,廣皮4.5克。水500毫升,浸於沸水內3小時。(每30分鐘煮沸1次)。分12次服,日服6次。(江西《中草藥學》) ④治痰眩:半夏曲、天南星各二兩,甘松一兩,陳橘皮一兩半。上為細末,水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食後。(《雞峰普濟方》松香丸)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