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臭牡丹

chòu mǔ dān

臭牡丹
臭牡丹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臭牡丹
藥材拼音 chòu mǔ dān
藥材別名 臭八寶、大紅花、臭芙蓉、臭桐根、大紅袍、矮童子、臭楓草、臭珠桐、臭黃根、臭茉莉、臭梧桐、臭燈桐、逢仙草
英文名稱 Clerodendrum bungei
功效分類 清熱解毒藥
藥用部分 馬鞭草科植物臭牡丹Clerodendrum bungei Steud.的帶根全株或乾燥地上部分。
(動)植物形態 為落葉灌木,高1~2米;根肉質,斷面黃白色;小枝被柔毛。葉對生,有較長的柄,葉片紙質,闊卵形至闊卵狀心形,長7~20厘米,寬6~16厘米,頂端短尖,基部心形,邊緣有粗鋸齒至近全緣,兩面均被柔毛。頭狀花序頂生,總花梗較短;花萼小,先端具齒5枚;花玫瑰紅色,花冠管纖細,裂片5枚,倒卵狀匙形,伸展;雄蕊4枚,生喉部,與花冠管近等長,花柱伸出,略短於雄蕊。核果近球形,黑紫色,具宿存花萼。花期5~7月。
產地分佈 生於曠野、荒坡、溝邊及林緣。分佈於河北、河南、陝西、山西、湖南、湖北等地。
採收加工 秋季花開時採收,去除雜質,切段。
藥材性狀 臭牡丹根表面灰棕色,縱溝紋明顯。莖呈圓柱形,直徑3~12毫米。外表皮灰棕色至灰褐色,具隆起的皺紋,皮孔明顯突起,點狀或縱向延長,節處可見明顯的葉柄痕,呈凹點狀。質硬,不易折斷;切斷面皮部棕色,菲薄,木質部灰黃色,髓部白色,有光澤。氣微,味淡。葉多皺縮,破碎,紙質。完整葉片展平後呈寬卵形,長9~19厘米,寬6~1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截形或心形。表面棕褐色至棕黑色,疏被短柔毛,下表面色稍淡,無毛或僅脈上有毛,基部脈腋處可見黑色疤痕狀的腺體,邊緣有鋸齒。葉柄黑褐色,長3~6厘米,彎曲,有縱皺紋。無臭,味淡。
性味歸經 性平,味苦、辛。歸心經、胃經、大腸經。
功效作用 祛風除溼,平肝潛陽,消腫解毒。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 用量10~15克,水煎服,鮮用30~60克。用於癰疽、疔瘡、乳腺炎、關節炎、溼疹、牙痛、痔瘡、脫肛、子宮脫垂。
藥理研究 臭牡丹水煎醇提取物及其總生物鹼具有增強子宮收縮力的作用。現代藥理實驗結果表明,臭牡丹的鮮莖葉1~1.5千克,切碎,投入糞坑中,能殺滅蛆蟲。
化學成分 臭牡丹葉含生物鹼。莖葉含乳酸鎂、琥珀酸、茴香酸和香草酸等成分。莖含二萜成分。
使用禁忌 尚不明確。
配伍藥方 1.治乳腺炎:鮮臭牡丹葉250克,蒲公英9克,麥冬草12克。水煎衝黃酒、紅糖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2.治乳腺炎:鮮臭牡丹葉250克,蒲公英9克,麥冬草12克。水煎衝黃酒、紅糖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3.治疔瘡:蒼耳、臭牡丹各一大握。搗爛,新汲水調服,瀉下黑水愈。(《赤水玄珠》)
上一味中藥材: 吉祥草
下一味中藥材: 扶桑花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