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án xiāng
藥材名稱 | 檀香 |
藥材拼音 | tán xiāng |
藥材別名 | 白檀、真檀、白檀香、旃檀、檀香木 |
英文名稱 | sandalwood |
功效分類 | 理氣藥 |
藥用部分 | 檀香科植物檀香樹幹Santalum album L.的心材。 |
(動)植物形態 | 常綠喬木,高6~9米,具寄生根,樹皮棕灰色,粗糙或有縱裂,多分枝,枝柔軟,開展,幼枝圓形,光滑無毛。單葉對生,革質,橢圓狀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表面綠色,下表面蒼白色。3歧或聚傘狀圓錐花序,花梗約與花被管等長,花小,初為淡黃色後變為紫黃色,花被鐘形,先端4裂,裂片卵圓形,密腺4,略呈圓形,著生於花被管的中部,與花被片互生。雄蕊4枚,略與雌蕊等長,花葯2室,縱裂,花絲線形。子房半下位,花柱柱狀,柱頭3裂。核果球形,成熟時黑色,肉質多汁,內果皮堅硬,具3短稜。種子圓形,光滑無毛。 |
產地分佈 | 原產於印度、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和南亞等地,野生或栽培。我國廣東、海南、雲南有引種栽培。 |
採收加工 | 採伐木材後,切成段,除去樹皮和邊材即得。 |
藥材性狀 | 木段長短不一,圓柱形,有的略彎曲。外表麵灰黃色或黃褐色,光滑細膩,有的具疤節或縱裂,橫截面呈棕黃色,顯油跡;棕色年輪明顯或不明顯,縱向劈開紋理順直。質堅實,不易折斷。氣清香,燃燒時香氣更濃;味淡,嚼之微有辛辣感。 |
性味歸經 | 性溫,味辛。歸肺經、胃經、脾經、心經。 |
功效作用 | 行氣溫中、開胃止痛。屬理氣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2~5克,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磨汁塗。用治寒凝氣滯、胸痛、腹痛、胃痛食少、冠心病、心絞痛。 |
藥理研究 | 有較強的抗菌作用。揮發油對痢疾桿菌、烏型結核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有利尿作用。此外,對離體兔小腸有麻痺作用。臨床用檀香複方治療心絞痛、萎縮性胃炎、淺表性胃炎、胃痛、痛經、乳腺增生等。 |
化學成分 | 含揮發油3%~5%,其主要成分為a-檀香醇及β-檀香醇,佔90%以上,並含a-檀香萜烯及β-檀香萜烯、檀香烯、檀香二環酮、檀香酸、檀香酮、檀油酸、檀油醇、紫檀萜醛等。 |
使用禁忌 | 如陰虛火盛,有動血致嗽者,勿用之。 |
配伍藥方 | ①治心腹冷痛:白檀香9克(為極細末),乾薑15克。泡湯調下。(《本草匯言》) ②治氣厥:白豆蔻,丁香、檀香、木香各9克,藿香、甘草(炙)各24克,砂仁12克。上為末。每服6克,入鹽少許,沸湯點服。(《丹溪心法》調氣散) ③治陰寒霍亂:白檀香、藿香梗、木香、肉桂各4.5克。為極細末。每用3克,炒姜15克,泡湯調下。(《本草匯言》) ④治噎膈飲食不下:白檀香4.5克,茯苓、橘紅各6克。俱為極細末,人參湯調下。(《本草匯言》) ⑤治神經性胃腸病,嘔吐下痢,胸悶腹痛:檀香細粉10克,沉香細粉3克,甘草細粉5克,菖蒲根(磨粉)10克。混合,密貯瓶中勿洩氣。每日3回,每回1克,食前溫開水送服。(《現代實用中藥》)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