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土大黃

tǔ dài huáng

土大黃
土大黃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土大黃
藥材拼音 tǔ dài huáng
藥材別名 金不換、止血草、化血蓮、紅筋大黃、吐血草、箭頭草、救命王、野蒿蕒、廣角、大暈藥、包金蓮、牛大黃、血當歸、蘿蔔奇
英文名稱 rhubarb root
功效分類 清熱解毒藥
藥用部分 蓼科植物紅絲酸模Rumex chalepensis Mill.或鈍葉酸模Rumex obtusifolius L.的根及根莖。
(動)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約1米。主根粗大肥厚,黃色。莖直立,紫綠色,有多數縱溝。基生葉卵形至卵狀長橢圓形,長20~30厘米,寬10~20厘米,先端鈍或鈍圓,基部心形,下面有小瘤狀突起,有長葉柄,托葉鞘膜質,早落;莖生葉卵狀披針形,向上漸小,葉脈紅色。花成簇整合圓錐狀總狀花序;花被片6,淡綠色,2輪,內輪花被片圓心形,每邊具4~7齒;雄蕊6;子房三角卵狀,花柱3,柱頭毛狀。瘦果卵形,有3稜,褐色,包於增大的內輪花被內。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產地分佈 土大黃原植物多生於山腳或山坡近水處。分佈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南、河北、山東等地。
採收加工 秋季挖取根部,洗淨泥土及雜質,切片,曬乾或鮮用。
藥材性狀 土大黃根及根莖呈類圓錐形,長15~17厘米,根莖直徑達3厘米,根直徑為1.5~1.8厘米。全體棕紅色至灰棕色。根莖部頂端有莖基殘基,並具有棕色鱗片狀物及鬚毛狀纖維。根部常有分枝,表面具多數縱皺紋,表面散有橫長皮孔樣疤痕及點狀鬚根痕。質硬,切斷面黃色,有棕色環紋及放射狀紋理。氣微,味微苦。
性味歸經 性涼,味苦、辛。歸心經、肺經。
功效作用 清熱解毒,止血,祛瘀,通便,殺蟲。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 用量9~15克,水煎服。外用適量。常用於肺膿瘍,肺結核咯血、衄血、癰腫瘡毒、溼症,跌打損傷、便秘及燙傷等症。
藥理研究 1.抗菌作用:土大黃中含有抑制真菌、細菌和萵苣秧苗生長的成分。 2.止血作用:土大黃含有大黃素、大黃酚、酸模素等,其中大黃素、大黃酚能促進血液凝固,降低血管通透性,加強毛細血管收縮性。藥理實驗表明,土大黃注射液能縮短家兔出、凝血時間及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家兔血漿復鈣時間。
化學成分 土大黃根及根莖主要含蒽醌衍生物大黃素、大黃素甲醚及大黃酚,還含酸模素、6-O-丙二醯基-β-甲基-D-吡喃葡萄糖苷、阿斯考巴拉酸及止血有效成分磷酸銨鎂,尚含多量鞣質。
使用禁忌 尚不明確。
配伍藥方 ①治小腹瘀痛:土大黃根9~15克。酒水各半,煎服。(《海南藥物志》) ②治燒傷:土大黃15克,地榆15克,研細末,加冰片0.3克。菜油調敷。(《四川中藥志》1982年) ③治血小板減少:土大黃15克。水煎,每日1劑,分3次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④治咳嗽吐血,跌打受傷吐血:金不換15~21克,和精豬肉切細,做成肉餅,隔水蒸熟食之。(《中醫藥實驗研究》) ⑤治皮炎,溼疹:土大黃適量。煎水洗。(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⑥治腮腺炎:鮮土大黃根、鮮天葵根各適量,酒糟少許,搗爛外敷。(《江西草藥》) ⑦治肺癰:金不換草根30克。搗汁酒煎服,三次愈。(《白草鏡》) ⑧治癬癩:土大黃根以石灰水浸2小時,用醋磨搽。(《湖南藥物志》)
上一味中藥材: 扶桑花
下一味中藥材: 苦玄參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