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荔枝核

lì zhī hé

荔枝核
荔枝核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荔枝核
藥材拼音 lì zhī hé
藥材別名 荔仁、枝核、大荔核
英文名稱 lychee seed
功效分類 理氣藥
藥用部分 無患子科植物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的成熟種子。
(動)植物形態 常綠喬木,高達20米。樹皮灰綠色,具褐色斑點;莖上部多分枝,小枝有白色斑點和微柔毛。偶數羽狀複葉互生,2~5對;小葉革質,葉片長橢圓形至矩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稍偏斜,全緣,上面綠色至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淡綠色稍帶白粉。圓錐花序頂生,花小,雜性;花被杯狀,淡綠色,4裂,寬2~3毫米,邊緣淺波狀,密被鏽色柔毛,花盤環狀,肉質;雄蕊6~10枚,多為8枚,著生於花盤上,花絲分離,被柔毛;雌蕊1枚,子房上位,具短柄,生於花盤中央,子房倒心形,2~3室,每室具1胚珠,通常只有1室發育,花柱線狀,頂端2裂。果實核果狀,近球形或卵球形,長3~4.5厘米,直徑與長約相等,果皮較薄,近革質,表面有瘤狀突起,暗紅色。種子矩圓形,棕紅色或紫棕色,有光澤,略有凹陷和細波紋;種子外被假種皮,白色,肉質多汁,味甜,與核易分離。花期2~3月,果期6~7月。
產地分佈 生於荒地或路旁,我國多栽培。分佈於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及雲南東部。
採收加工 於夏季採摘成熟果實,除去果皮及肉假種皮,洗淨,曬乾。
藥材性狀 長圓形或卵圓形,略扁。表面棕紅色或紫棕色,平滑,有光澤,略有凹陷及細波紋。一端有類圓形黃棕色的種臍。質硬,子葉棕黃色。氣微,味微甘、苦、澀。
性味歸經 性溫,味甘、微苦。歸肝經、腎經。
功效作用 行氣散結、祛寒止痛。屬理氣藥。
臨床應用 用量4.5~9克,煎服。用治寒疝腹痛、睪丸腫痛。荔枝核l枚,鍛存性,酒調服。治心痛及小腸氣(《本草衍義》)。
藥理研究 具有降血糖、抑制乙肝抗原等、降肝糖原作用。
化學成分 含脂肪酸、氨基酸、聚合花素類、α-亞甲基環丙基甘氨酸、3-羥基丁酮、別香橙烯、葎草烯等成分。
使用禁忌 無寒溼滯氣者勿服。
配伍藥方 ①治心痛及小腸氣:荔枝核慢火中燒存性,為末,新酒調一枚末服。(《本草衍義》) ②治心腹胃脘久痛,屢觸屢發者(惟婦人多有之):荔枝核3克,木香2.4克。為末。每服3克,清湯調服。(《景嶽全書》荔香散) ③治婦人血氣刺痛:荔枝核(燒存性)15克,香附子(去毛,炒)30克。上為細末。鹽湯、米飲調下6克,不拘時候服。(《婦人良方》蠲痛散) ④治婦人心痛脾疼:荔枝核灰存性為末,淡醋湯下。亦治男子小兒卒心痛,蚌粉湯下。(《普濟方》) ⑤治狐臭:荔枝核焙乾研末,白酒適量,調勻徐擦腋窩,每日2次。(《福建藥物志》)
上一味中藥材: 香櫞
下一味中藥材: 柿蒂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