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ù xiāng
藥材名稱 | 木香 |
藥材拼音 | mù xiāng |
藥材別名 | 蜜香、青木香、五香、五木香、南木香、廣木香 |
英文名稱 | elecampane |
功效分類 | 理氣藥 |
藥用部分 | 為菊科植物木香Aucklandia lappa Decne.的乾燥根。 |
(動)植物形態 | 多年生高大草本。主根圓柱形,直徑可達5厘米,表面褐色。莖上被稀疏短柔毛,基生葉大型,具長柄,葉片三角狀卵形或長三角形,長30~100厘米,寬15~30厘米,基部心形,通常身葉柄下延成不規則分裂的翅狀,邊緣不規則淺裂或微波狀,疏生短刺,兩面有短毛,莖生葉較小,葉基翼狀,下延抱莖。頭狀花序頂生及腋生,通常2~3個叢生於花莖頂端,頭狀花序直徑約3厘米,總苞處約10層,三角狀披針形或長披針形,外層最短,花全部管狀,暗紫色,花冠5裂,雄蕊5,聚藥,子房下位,花柱伸出花冠外,柱頭二裂。瘦果線形,花期5~8月,果期9~10月。 |
產地分佈 | 主要栽培於高山地區,原產印度,我國陝西、甘肅、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西藏等有引種栽培,主產於四川、雲南、湖北。 |
採收加工 | 秋、冬二季採挖,除去泥沙和鬚根,切段,大的再縱剖成瓣,乾燥後撞去粗皮。 |
藥材性狀 | 呈圓柱形或半圓柱形,長5~10厘米,直徑0.5~5厘米。表面黃棕色至灰褐色,有明顯的皺紋、縱溝及側根痕。質堅,不易折斷,斷面灰褐色至暗褐色,屜邊灰黃色或淺棕黃色,形成層環棕色,有放射狀紋理及散在的褐色點狀油室。氣香特異,味微苦。 |
性味歸經 | 性溫,味辛、苦。歸脾經、胃經、大腸經、三焦經、膽經。 |
功效作用 | 行氣止痛,健脾消食。屬理氣藥。 |
臨床應用 | 內服:煎湯,用量3~10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摻;調敷;或熬膏塗。用於胸脅、脘腹脹痛,瀉痢後重,食積不消,不思飲食。煨木香實腸止瀉。用於洩瀉腹痛。 |
藥理研究 | 有促進胃腸道蠕動、擴張支氣管平滑肌、抗菌、降糖、抗腫瘤等作用。 |
化學成分 | 根油主含木香烴內酯、去氫木香內酯、木香內酯、木香烯、木香酸、木香醇、a-環木香烯內酯,木午烯內酯、β-谷固醇、丁香苷等,含量達50%。根還含天冬氨酸,穀氨酸,甘氨酸,天冬醯胺,棕櫚酸,穀氨酸,甘氨酸,天冬醯胺,瓜氨酸,γ-氨基丁酸等20種氨基酸。 |
使用禁忌 | 臟腑燥熱,陰虛津液不足者慎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一切氣不和、走注痛:木香,溫水磨濃,熱酒調下。(《簡便單方》) ②治內灼腹痛:木香、乳香、沒藥各1.5g。水煎服之。(《阮氏小兒方》) ③治肺不足,喘嗽不已:木香、防己各6克,杏仁9克。為末,煉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桑白皮湯下。如大便秘,加葶藶。(《衛生易簡方》) ④治瘡口不合:木香6克,黃丹、枯礬各15克,輕粉3克。上件,各另為細末,用豬膽拌勻,曬乾,再研細。摻患處。(《醫學統旨》生肌散) ⑤治腋臭:好醋浸木香,握腋下夾之。(《必效方》)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