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刺蝟皮

cì wèi pí

刺蝟皮
刺蝟皮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刺蝟皮
藥材拼音 cì wèi pí
藥材別名 蝟皮、仙人衣
英文名稱 hedgehog hide
功效分類 理氣藥
藥用部分 蝟科動物刺蝟Erinaceus europaeus Linnaeus的皮。
(動)植物形態 體形肥短,體長16~27厘米。頭寬,吻尖。耳短,不超過周圍之棘長。足及爪較長。身體背面被粗而硬的棘刺,頭頂部之棘略向兩側分列。棘之顏色可分二種,一種純白色,或尖端略染棕色;另一類棘之基部白色或土黃色,其上為棕色,再上段復為白色,尖稍呈棕色。整個體背呈土棕色。臉部、體側、腹面及四肢的毛為灰白色或淺灰黃色。四足淺棕色。
產地分佈 廣泛棲息于山地森林、平原草地及灌叢中。分佈於全國大部分地區。
採收加工 全年均可捕捉,捕後殺死,將皮剝下,除去油脂、殘肉,用竹片撐開,懸於通風處陰乾。
藥材性狀 呈多角形板刷狀或直條狀,有的邊緣捲曲成筒狀或盤狀,長3~4厘米。外表面密生錯綜交叉的棘刺,刺長1.5~2厘米,堅硬如針,灰白色、黃色或灰褐色不一。在腹部的皮上多有灰褐色軟毛。皮內麵灰白色或棕褐色,留有筋肉殘痕。具特殊腥臭氣,味鹹。
性味歸經 性平,味苦。歸胃經、大腸經。
功效作用 降氣、止痛、止血、澀精。屬理氣藥。
臨床應用 用量3~10克,煎服,或1.5~3克,研末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用治胃脘疼痛、反胃吐食、疝氣腹痛、腸風、痔漏、遺精、遺尿、脫肛、燒燙傷。
藥理研究 刺蝟皮具有抗潰瘍、抗炎、抗腫瘤、鎮痛等藥理作用。
化學成分 本品上層的刺所含的主要成分為角蛋白,下層的真皮層主含骨膠原及彈性蛋白和脂肪。
使用禁忌 孕婦禁用。
配伍藥方 1.治腸風下血:白刺蝟皮一枚(於銚子內煿針焦,去皮,只用針),木賊半兩(炒黃)共研為細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飯前空腹。(《楊氏家藏方》蝟皮散) 2.治反胃吐食:蝟皮燒灰,酒服或煮汁,或五味淹炙食。(《普濟方》) 3.治五色痢疾:刺蝟皮燒灰,酒送服二錢。(《普濟方》) 4.治大腸脫肛:刺蝟皮一斤(燒過),磁石(煅)、桂心各五錢,共研為末。每服二錢,米湯送下。(《普濟方》) 5.治鼻血不止:刺蝟皮一塊,燒為末。取半錢,棉裹塞鼻中。(《普濟方》) 6.治睫毛倒刺:刺蝟刺、棗針、白芷表黛,等分為末,吸入與病眼同側的鼻孔中,同時,口含冷水。(《普濟方》) 7.治反胃吐食:用蝟皮燒灰,酒送服;或煮汁服;或以五味淹蝟皮。炙服。(《普濟方》) 8.治遺精滑洩:刺蝟皮一個,瓦上焙乾為末,黃酒調,早服。實在效,真難吃。(《醫林改錯》) 9.治胃癌、賁門癌、食管癌:刺蝟皮(去刺、酒炙)300g,幹螻蛄、地鱉蟲、小茴香、茭白子、山羊血、苦丁茶、桂丁子、五靈脂各30g。同研細末,水泛為丸。每服3g,溫開水送下,1日3次。(《顧氏醫苑》)
上一味中藥材: 大蒜
下一味中藥材: 南山楂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