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án huáng lián
藥材名稱 | 巖黃連 |
藥材拼音 | yán huáng lián |
藥材別名 | 巖胡、巖連、菊花黃連、土黃連 |
英文名稱 | corydalis saxicola bunting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藥用部分 | 罌粟科植物石生黃堇Corydalis saxicola Bunting.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 | 多年生草本。根倒圓錐形,肉質。莖單一或叢生,高15~20厘米。葉互生,基生葉柄較長;葉片革質,羽狀複葉,小葉片3深裂或3淺裂,最後裂片先端圓鈍,或微有淺裂。總狀花序頂生,有長梗,花金黃色,距近圓筒形,花瓣先端微2裂。蒴果線形,膜質,黃色,有毛,成熟時2瓣裂。種子細小。花期6~7月,果期7~9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海拔500~1200米的懸崖陡壁的岩石縫中或岩石邊。分佈於貴州、雲南、四川、西藏、廣西等地。 |
採收加工 | 秋後採挖,除去泥沙,切段,曬乾。 |
藥材性狀 | 根呈類圓柱狀或圓錐狀,稍扭曲,下部有分枝,直徑0.5~2厘米。表面淡黃色至淡棕色,具縱皺裂紋或縱溝。栓皮發達,易剝落。斷面不整齊,似朽木狀,皮部與木質部界限不明顯,質松。葉具長柄,捲曲柔軟,長10~15厘米。葉片多皺縮破碎,淡黃綠色,完整者二回羽狀分裂,一回裂片常5枚,奇數對生,末回裂片菱形或卵形。氣微,味苦澀。 |
性味歸經 | 性涼,味苦。 |
功效作用 | 清利溼熱、散瘀消腫。屬清熱藥下屬的清熱解毒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3~15克,煎服;外用適量。用治瘡癤腫毒、肝炎、肝硬化、肝癌。 |
藥理研究 | 藥理實驗表明,所含生物鹼具有鎮痛、安神等中樞系統抑制作用;還具有抗炎、利膽、免疫調節、抗腫瘤和抗病毒作用。體外抗菌試驗初步證明其抗菌作用的有效成分為脫氫卡維丁,該成分對革蘭氏陽性菌有一定抑制作用,而對革蘭氏陰性菌則無抑制作用。 |
化學成分 | 有效成分主要為總生物鹼,分析發現有10多種,其中包括小檗鹼、卡維丁、白蓬葉鹼、脫氫卡維丁(巖黃連鹼,含量約為0.38%)等。 |
使用禁忌 | 尚不明確。 |
配伍藥方 | 1.治朦皮火眼翳子:巖黃連3克,龍膽草3克,上梅片1.5克。共研末, 裝瓷杯內蒸透後,用燈草蘸藥入眼內。(《貴州民間藥物》) 2.治痔瘡出血及紅痢:巖黃連15克,蒸酒60克服。(《貴州民間藥物》)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