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è xiāng
藥材名稱 | 麝香 |
藥材拼音 | shè xiāng |
藥材別名 | 遺香、臍香、當門子、生香、麝臍香 |
英文名稱 | musk |
功效分類 | 開竅藥 |
藥用部分 | 鹿科動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馬麝Moschus sifanicus Przewalski或原麝Moschus mlschiferus Linnaeus成熟雄體香囊中的乾燥分泌物。 |
(動)植物形態 | 形似鹿而小,體長65~95厘米,尾短。被毛粗硬,曲折如波浪狀,易折斷。雌雄均無角。眼圓大,耳長大。四肢細長,後肢長於前肢。全身毛色均勻,深棕色,背部有明顯的肉桂色斑點,排列成四五縱行,腰部和臀部兩側斑點比較明顯。雄性上犬齒露出唇外,腹面臍部有卵圓形的香囊,囊內為紅褐色的粒狀或膠狀分泌物。 |
產地分佈 | 棲息於多岩石山地中下部的針、闊葉混交林或針葉林中。分佈於四川、甘肅、陝西、湖北、貴州。 |
採收加工 | 野生麝多在冬季至次春獵取,獵後割取香囊,陰乾,習稱“毛殼麝香”;剖開香囊,除去囊殼,習稱“麝香仁”。家養麝直接從香囊中取出麝香仁,陰乾或密閉乾燥。 |
藥材性狀 | 毛殼麝香呈類球形或扁球形。開口面的皮革質,棕褐色,密生白或灰棕色短毛,從兩側圍繞中心囊孔排列。另一面為棕褐色略帶紫色皮膜。剖開內含顆粒狀、粉末狀麝香仁。麝香仁呈顆粒狀者稱“當門子”,紫黑色,油潤光亮。氣香濃烈而特異,味微辣、微苦帶鹹。 |
性味歸經 | 性溫,味辛。歸心經、脾經。 |
功效作用 | 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消腫止痛。屬開竅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0.03~0.1克,多入丸、散,外用適量。用治熱病神昏、中風痰厥、氣鬱暴厥、中惡昏迷、經閉、癥瘕、難產死胎、心腹暴痛、癰腫瘰癧、咽喉腫痛、跌撲損傷、痺痛麻木。 |
藥理研究 | 麝香有興奮中樞神經和甦醒作用,可興奮呼吸、加速心搏、升高血壓;能增加腎上腺素對受體的作用,並有對兒茶酚胺的增加作用;對大鼠、家兔、豚鼠的妊娠離體子宮均呈明顯興奮作用,而對非妊娠離體子宮多呈抑制作用;此外,還有強心、抗炎及抑制血管通透性等作用。 |
化學成分 | 麝香含麝香酮,並含麝吡啶、11種雄甾烷衍生物,尚含膽甾醇類、脂肪、蛋白質、蠟及無機鹽。 |
使用禁忌 | 虛脫證禁用。本品無論內服或外用均能墮胎,故孕婦禁用。 |
配伍藥方 | ①治中風不醒:麝香6克,研末,入清油60克,和勻灌之。(《濟生方》) ②治痰迷心竅:麝香0.3克,月石、牙皂、明礬、雄精各3克。上共研勻,密貯,每服1.5克。(《瘍科遺編》) ③治胸痺:麝香(研)30克,牛黃(研)15克,犀角(鎊)0.3克。上三味,搗研為散。每服6克,溫酒調下,空心,日午臨臥各一。(《聖濟總錄》麝香散) ④治跌打氣閉:牙皂、北細辛、冰片、麝香等分。為末,吹鼻。(《醫鈔類編》吹藥方) ⑤治閃氣傷脅肋疼痛:麝香6克,雄黃1.5克。共為細末,入藥瓶內。每遇閃氣者,將藥點在眼潭內。(《傷科補要》閃氣散) ⑥治牙痛:麝香大豆許,巴豆1粒,細辛末15克。上藥同研令細,以棗瓤和丸,如粟米大。以新綿裹一丸,於痛處咬之,有涎即吐出,有蛀孔即納一丸。(《聖惠方》麝香丸)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