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樟腦

zhāng nǎo

樟腦
樟腦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樟腦
藥材拼音 zhāng nǎo
藥材別名 韶腦、潮腦、樹腦
英文名稱 camphor
功效分類 開竅藥
藥用部分 樟科植物樟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的根、幹、枝、葉經提煉製成的顆粒狀結晶。
(動)植物形態 常綠喬木。樹皮灰褐色或黃褐色,縱裂。小枝淡褐色;枝和葉均有樟腦味。葉互生,革質;葉片卵狀橢圓形至卵形,先端漸尖,基部鈍或闊楔形,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灰綠色或粉白色,無毛,幼葉淡紅色;脈在基部以上三出,脈腋內有隆起的腺體。圓錐花序腋生,花小,綠白色或淡黃色;花被6裂,橢圓形,內面密生細柔毛;能育雄蕊9,花葯4室;子房卵形,光滑無毛,花柱短,柱頭頭狀。核果球形,熟時紫黑色,基部為宿存、擴大的花被管所包圍。花期4~6月,果期8~11月。
產地分佈 栽培或野生於河旁,或生於較為溼潤的平地。主產於臺灣、貴州、廣西、福建等地。
採收加工 一般在9~12月砍伐老樹,取其樹根、樹幹、樹枝,鋸劈成碎片(樹葉亦可用),置蒸餾器中進行蒸餾,樟木中含有的樟腦及揮發油隨水蒸氣餾出,冷卻後,即得粗製樟腦。粗製樟腦再經昇華精製,即得精製樟腦粉。將此樟腦粉入模型中壓榨,則成透明的樟腦塊。
藥材性狀 純品為雪白色的結晶性粉末或無色透明的硬塊。粗製品略帶黃色,有光亮。在常溫下容易揮發,點火能發出多煙而有光的火焰,氣芳香濃裂刺鼻,味初辛酸,後稍涼。
性味歸經 性熱,味辛,有毒。歸心經、脾經。
功效作用 開竅闢穢、除溼殺蟲、溫散止痛。屬開竅藥。
臨床應用 每次0.1~0.2克,入散劑或酒溶化服;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用治痧脹腹痛、暑溼之邪所致腹痛悶亂、寒熱、吐瀉、疥癬溼瘡、瘙癢潰爛。
藥理研究 可興奮中樞神經系統,對於高階中樞尤為顯著;對迴圈性虛脫或急性心功能衰竭有強心作用;其水溶性代謝產物有明顯的強心、升壓和興奮呼吸的作用;對面板有溫和的刺激及防腐作用;對胃腸道黏膜的刺激,小劑量使胃感到溫暖及舒適,大量則能產生噁心嘔吐;並有輕微的祛痰作用。
化學成分 為純粹的右旋樟腦(d-Camphora),是莰類化合物。
使用禁忌 內服不宜過量,氣虛者及孕婦忌服。面板過敏者慎用。忌見火。
配伍藥方 ①治一切風眼熱痛:樟腦6克,冰片3克,薄荷9克,防風3克,將樟腦、冰片入碗內,薄荷、防風攤其上,將碗蓋紙糊封口,文武火升之碗上,刮下用。(《心醫集》仙子丹) ②治風火牙痛:樟腦、細辛各6克。細辛切碎,置鐵鍋內,將樟腦撒鋪其上,蓋以瓷碗,縫隙用黃泥固封,然後用文火昇華,放冷取霜,密封備用。取霜適量,用棉裹如梧桐子大,放患牙處咬定即可。(《全國中草藥彙編》) ③治一切瘙癢、蟲疥及一切頑癬有蟲者:樟腦30克,大楓子肉60克(搗膏),大黃、硫黃、胡椒各15克。五味俱微炒為細末,和入大風子膏內,再入樟腦同搗勻,再入水銀15克,再研勻,再搗三百下,為丸,彈子大,每臨臥時,被內以藥周身摸之,不過二三次愈。(《本草匯言》) ④治燙火瘡,定痛:樟腦合香油研敷。如瘡溼,幹摻上止痛,火毒不入內也。(《品彙精要》) ⑤治凍瘡:樟腦9克,豬脂30克。先將豬脂煉好,去渣,再將煉好之豬油入鍋內,下樟腦,微火煉十餘分鐘下鍋,冷為膏,用瓶裝好,封口備用,敷三五次即愈。[《健康報》1958,10:25] ⑥治腳氣腫痛:樟腦9克,草烏頭6克。為極細末。醋糊丸,彈子大。每置一丸於足下踏之,下以微火烘之,衣被圍覆,汗出如涎。即效。(《本草匯言》) ⑦治陰疽初起:樟腦、雄黃摻貼。(《藥性集要》)
上一味中藥材: 蟾酥
下一味中藥材: 冰片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