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救必應

jiù bì yìng

救必應
救必應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救必應
藥材拼音 jiù bì yìng
藥材別名 白銀樹皮、白銀香、山熊膽、白木香、土千年健、紅子兒、白皮冬青
英文名稱 holly bark
功效分類 清熱解毒藥
藥用部分 冬青科植物鐵冬青Ilex rotunda Thunb.的樹皮。
(動)植物形態 常綠喬木。樹皮厚,灰白色;莖枝圓柱形,淡灰綠色;小枝多少有稜,紅褐色。葉互生,薄革質,卵形至倒卵狀橢圓形,頂端急尖或鈍,基部楔形或鈍,全緣。夏、秋季開白色小花;花雌雄異株,常排成聚傘花序或傘形花序,雄花序一般由5~16朵花組成,萼4淺裂,裂片三角形,花瓣4~5片,長橢圓形,基部合生,雄蕊與花瓣同數;雌花序一般由3~7朵花組成,萼碟狀,花瓣5~7片,倒卵狀長橢圓形,有退化雄蕊,子房上位。漿果狀核果,圓球形。
產地分佈 生於山谷、溪邊的疏林中或丘陵地帶。分佈於廣東、海南、江蘇、浙江、臺灣、福建等地。
採收加工 全年均可採收。剝取樹皮,曬乾。
藥材性狀 捲筒狀或捲曲長片狀,長短不一,外表面青灰白色、灰黃色或灰褐色,粗糙,常有橫皺紋及灰白色斑塊;內表面有細縱皺紋,稍平滑,微具光澤,棕褐色或黑褐色。質堅硬而脆,可折斷,斷面略平坦,稍呈顆粒性,黃棕色或棕褐色。氣微香,味苦微澀。
性味歸經 性寒,味苦。歸肺經、肝經、大腸經、胃經。
功效作用 瀉火解毒、清熱利溼、行氣止痛、涼血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燥溼藥。
臨床應用 用量9~15克,煎服;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患處。用治感冒高熱、咽喉腫痛、溼熱瀉痢、胃脘氣痛、溼火骨痛和血熱咳血、吐血、便血、尿血。外用治跌打損傷、燒燙傷、外傷出血。
藥理研究 醇提物能增加冠脈流量、提高耐缺氧能力,對降低貓血壓和對心肌缺氧有保護作用;正丁醇提取物對大鼠有降壓作用,以舒張壓更為明顯,而對心率影響不大。
化學成分 含丁香苷、鐵冬青酸、具棲冬青苷、芥子葡萄糖苷、鐵冬青酸異丙叉酮縮醇、酚類、β-香樹脂醇和硬脂酸、鞣質、3-乙醯齊墩果酸、丁香醛及揮發性成分等。
使用禁忌 尚不明確,謹慎用藥。
配伍藥方 ①治腹痛,熱性胃痛:鐵冬青樹皮18克,蔥頭5條,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②治跌打腫痛:救必應樹皮6克研粉,白糖30克。開水沖服。(《廣西中草藥》) ③治感冒發熱:鐵冬青樹皮6克,生薑、茶葉各9克,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④治急,慢性肝炎:救必應45克,八角王15克。兩藥均用樹皮,颳去粗皮,切片,加水2碗,煎至半碗,每日1劑,分2次服。(廣西《中草藥新醫療法處方集》) ⑤治湯火傷:幹救必應研粉,用冷開水調成糊狀,每日塗5~6次。(《廣西中草藥》)
上一味中藥材: 海芋
下一味中藥材: 水飛薊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