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藜蘆

lí lú

藜蘆
藜蘆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藜蘆
藥材拼音 lí lú
藥材別名 蔥苒、蔥葵、梨盧、山蔥、七厘丹
英文名稱 black false hellebore
功效分類 湧吐藥
藥用部分 百合科植物黑藜蘆Veratum nigrum L.的根及根莖。
(動)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根莖短圓柱形,具多數細長的根,肉質,外皮黃白色。莖直立,基部有黑褐色棕毛狀的葉柄殘基。葉互生,近無柄,葉片闊橢圓形、闊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漸狹下延成鞘狀包莖,上面青綠色,下面灰綠色,有強脈而具折。圓錐花序頂生,花序軸密被灰白色綿毛,花小,雜性,雄花通常生於花序軸下部,兩性花常在中部心上,花被片6,黑紫色,開展或稍下反,雄蕊6枚,與花被片對生,花葯腎形,揹著,子房近方形,花柱3,3室,胚珠多數。蒴果長1.5厘米,2深裂,種子具翅。
產地分佈 生於山谷、山地陰坡或灌木林下。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等地。
採收加工 一般於5月至6月末抽花莖前採挖根部或連同少部分根莖,除去地上部分的莖葉,洗淨,曬乾,或挖取全草,除去泥土,曬乾藥用。
藥材性狀 根莖圓柱形,長2~4厘米,直徑0.7~1.5厘米,表面棕黃色或土黃色,上端殘留葉基及毛鱗狀物,四周生有眾多細根。根細長,略彎曲,長10~20厘米,直徑1~4厘米,表面黃白色或灰褐色,有較密的橫皺紋,下端多縱皺紋,質脆,斷面類白色,中心有淡黃色的中柱,易於皮部分離。氣微,味極苦,粉末有強烈的催嚏性。
性味歸經 性寒,味辛、苦。歸肝經、肺經、胃經。
功效作用 湧吐風痰、殺蟲療瘡。屬湧吐藥。
臨床應用 用量0.3~0.9克,宜入丸散,內服治療中風痰壅、喉痺不通、癲癇等症。油調外塗,治疥癬、禿瘡,外用適量。注意:本品毒性猛烈,用時宜慎。
藥理研究 具有催吐、降血壓、抗微生物及滅蟲作用。藜蘆粗提物對麻醉犬或貓有明顯而持久的降壓作用,無快速耐受現象,在降壓的同時伴有心跳減慢,呼吸抑制甚至暫停,對腎性高血壓犬亦有降壓作用。藜蘆生物鹼降壓原理被認為是由於頸動脈竇及心肺感受區竇神經及迷走神經傳人纖維反射性地抑制血管運動中樞,引起血壓下降。毒性:藜蘆浸出液小鼠皮下注射LD50為( 11.78±0.38)克/千克。
化學成分 含多種甾體生物鹼,如介芬鹼、偽介芬鹼、藜蘆鹼胺等。全草中分離出15種生物鹼,包括藜蘆辛、芥芬鹼、新計巴丁鹼。另含乙醯基原藜蘆鹼A、原藜蘆鹼A、計米定鹼、雙去乙醯基原藜蘆鹼A、藜蘆嗪、藜蘆醯棋盤花鹼、藜蘆米寧等成分。
使用禁忌 孕婦及體弱者忌服。反細辛、芍藥、人參、沙參、丹參、玄參、苦參。服之吐不止,可飲蔥湯解。
配伍藥方 ①治頭痛不可忍:藜蘆一莖,暴幹,搗羅為散,入麝香麻子許,研勻吹鼻中。(《聖濟總錄》吹鼻麝香散) ②治頭痛鼻塞腦悶:藜蘆(研)15克,黃連(去須)0.9克。上二味,搗研為散,每用少許,吸入鼻中。(《聖濟總錄》通頂散) ③治牙痛:納黎蘆末於牙孔中,勿咽汁。(《幹金翼方》) ④治疥癬:藜蘆細搗為末,以生油調敷之。(《斗門方》) ⑤治癬立有神效:藜蘆根15克,輕粉0.75克。上為細末,涼水調,搽癬上。(《普濟方》)
上一味中藥材: 甜瓜蒂
下一味中藥材: 常山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