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āng sī zǐ
藥材名稱 | 相思子 |
藥材拼音 | xiāng sī zǐ |
藥材別名 | 紅豆、雲南豆子、相思豆、紅漆豆、雞音子、鬼眼子、美人豆 |
英文名稱 | love pea |
功效分類 | 殺蟲止癢藥 |
藥用部分 | 來源於豆科植物相思子Abrus precatorius L.的種子。 |
(動)植物形態 | 纏繞藤本。莖細長,稍木質化,疏生白色平伏毛。雙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8~20對,具葉柄;總狀花序腋生,花小,數朵簇生於花序軸的各個短枝上;花萼鐘形,黃綠色,4齒裂,外被毛;花冠蝶形,淡紫色,旗瓣闊卵形,基部有三角狀的爪;雄蕊9,合生成一束;子房上位,闊線形,被毛。莢果菱狀長橢圓形,稍膨脹,黃綠色,被平伏毛,先端有彎曲的喙。種子1~6粒,橢圓形,上部鮮紅色,基部靠近種臍部分黑色,有光澤。花期3~5月,果期5~6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山坡、路旁、林下、灌叢中。分佈於廣東、廣西、福建、雲南、臺灣等地。 |
採收加工 | 夏、秋季分批採摘成熟果莢,曬乾,脫粒,揚淨。 |
藥材性狀 | 長橢圓形略扁,少數近球形,長5~7毫米,直徑3.5~4.5毫米。表面具光澤,一端約2/3處為硃紅色,另一端為黑色,種臍凹陷,橢圓形類白色,位於黑色處的側面。質堅硬,浸泡後除去種皮可見黃白色子葉2枚,肥厚。具青草氣,味微苦澀。 |
性味歸經 | 性平,味苦。歸大腸經、胃經、心經。 |
功效作用 | 催吐、殺蟲、消腫。屬殺蟲止癢藥。 |
臨床應用 | 外用,不宜內服,以防中毒。外用搗爛塗敷患處。用治疥瘡、頑癬、癰腫。 |
藥理研究 | 相思子凝集素有很強的致紅細胞凝集作用。另外研究發現相思子還有抗腫瘤、抗過敏、抗組胺、抗生育等作用。 |
化學成分 | 含相思子三萜苷A、相思子三萜苷B、相思子三萜苷C、相思子三萜苷D,相思子凝集素-a、相思子凝集素-b,相思子毒蛋白Ⅰ、相思子毒蛋白Ⅱ、相思子毒蛋白Ⅲ,相思子鹼,相思子靈,相思豆鹼,膽鹼,胡盧巴鹼,N,N-二甲基色氨酸甲酯的甲陽離子,下箴刺酮鹼等。 |
使用禁忌 | 本品有毒,不宜內服。 |
配伍藥方 | 治瘴寒熱:相思子十四枚。水研服,取吐。(《千金方》)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