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áng dú
藥材名稱 | 狼毒 |
藥材拼音 | láng dú |
藥材別名 | 白狼毒、黃皮狼毒、貓眼睛 |
英文名稱 | radix euphorbiae lantu |
功效分類 | 殺蟲止癢藥 |
藥用部分 | 大戟科植物狼毒大戟Euphorbia fischeriana Steud.或月腺大戟Euphorbia ebracteolata Hayata的乾燥根。 |
(動)植物形態 |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植物體具白色乳汁。根肉質,長圓錐形,外皮紅褐色或褐色。莖直立,單一,疏生白色柔毛,尤以節間較多。葉互生;近無柄;莖中部以上的葉3~5枚輪生;葉片長圓形。總花序多歧聚傘花序,頂生,通常具5傘梗,每傘梗又生出3小梗或再3、4小傘梗;杯狀總苞外面有柔毛,內面近無毛,邊緣有睫毛,腺體4個,腎形。總苞內有多數雄花,每花僅有l雄蕊;雌花1朵生於總苞中央,僅具l雌蕊,常伸出總苞而下垂,子房3室,花柱3,柱頭2裂。蒴果密生短柔毛或無毛。花期5~6月,果期6~7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草甸、向陽丘陵地。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河南、山西等地。 |
採收加工 | 春、秋二季採挖,洗淨,切片,曬乾。 |
藥材性狀 | 根為類圓形或長圓形塊片,直徑1.5~8厘米,厚0.3~4厘米。外皮棕黃色,切面紋理或環紋顯黑褐色。水浸後有黏性,撕開可見黏絲。氣微,味微辛。 |
性味歸經 | 性平,味辛。歸肝經、脾經。 |
功效作用 | 散結,殺蟲。屬殺蟲止癢藥。 |
臨床應用 | 外用:適量,研粉或製成軟膏,搽、敷。內服:煎湯,炮製後用1~2.4克,或入丸、散。外用於淋巴結結核、皮癬,滅蛆。 |
藥理研究 | 具有抗腫瘤、殺蛆、滅孑孓等作用。 |
化學成分 | 主要含羽扇豆醇、狼毒大戟素A、狼毒大戟素B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本品有毒,宜慎服,孕婦禁服。不宜與密陀僧同用。 |
配伍藥方 | ①治乾溼疥瘡:鮮狼毒搗爛,加生豬油和勻,布包搽患處。(《安徽中草藥》) ②治頑癬:狼毒研細末,棉子油或醋調搽患處。(《安徽中草藥》) ③治牛皮癬、神經性皮炎:將狼毒熬膏,每日隔日外搽1次。(《全國中草藥彙編》)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