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博落回

bó luò huí

博落回
博落回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博落回
藥材拼音 bó luò huí
藥材別名 落回、號筒草、叭拉筒、山梧桐
英文名稱 macleaya cordata
功效分類 殺蟲止癢藥
藥用部分 罌粟科植物博落回的全草。
(動)植物形態 多年生高大草本或呈亞灌木狀,高達2.5米,折斷有黃色汁液。根粗大,橘紅色。莖直立,圓柱形,中空,表面有白粉。葉互生,廣卵形,長7~24厘米,寬5~20厘米,7~9淺裂,邊緣波狀或具波狀牙齒,下面有白粉,掌狀脈;具葉柄。大型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梗長2~5毫米,苞片披針形,有毛;萼片2,白色,倒披針形,開花時脫落;無花瓣;雄蕊20~36.花絲與花葯等長,藥線形,黃色;雌蕊1,子房倒卵形,花柱短,柱頭肥厚。蒴果倒披針形或狹倒卵形,有白粉。種子4~6粒,熟時黑色,有光澤。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產地分佈 分佈於長江流域中下游及西南、廣東、廣西、臺灣。產於全國大部分地區。為民間用藥。
採收加工 夏、秋二季採挖全草,去泥土,曬乾。
藥材性狀 全體帶有白粉。莖圓柱形,中空。表面光滑,灰綠色或帶有暗紅紫色。葉互生,具葉柄,完整葉闊卵形,邊緣具不規則波狀齒,上面灰綠色,下面灰面色,具密細毛,掌狀脈,葉柄基部膨大而抱莖。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具多數花,苞片披針形,萼2片,黃白色,倒披針形,無花瓣,雄蕊多數,花絲細而扁,雄蕊1。蒴果倒披針形或倒卵狀形。氣微,味苦。
性味歸經 性溫,味辛、苦。有毒。歸心經、胃經、肝經。
功效作用 消腫解毒,殺蟲止癢。屬殺蟲止癢藥。
臨床應用 本品有毒,不作內服。外用適量,搗爛外敷或煎水燻洗。用於疔毒膿腫、慢性潰瘍、燙傷、蜂蟲叮咬、頑癬。
藥理研究 博落回具有顯著的抗癌、抗炎、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蟲等藥理作用,並可提高免疫力。
化學成分 博落回含多種生物鹼,如血根鹼( Sanguinarine)、白屈菜紅鹼( Chelerythrine)、博羅回鹼(Bocconine)。此外,還分出原阿片鹼(protopine)等成分。博羅回的毒性來自於生物鹼,臨床上已有口服或肌注後中毒或死亡的報道,主要為引起急性心源性腦缺血綜合徵。動物實驗也證明,將博羅回注射液注入兔耳靜脈,可引起心電圖T波倒置,並可出現多源性多發性室性期前收縮,伴有短暫的陣發性心動過速。阿托品對此有對抗作用。
使用禁忌 有大毒,禁內服。口服易引起中毒,輕者出現口渴、頭暈、噁心、嘔吐、胃燒灼感及四肢麻木、乏力;重者出現煩躁、嗜唾、昏迷、精神異常、心律失常而死亡。
配伍藥方 1.《本草拾遺》中記載,博落回、百丈青、雞桑灰等分,為末敷,可治療惡瘡、癭根、贅瘤、息肉、白癜風、蠱毒、溪毒等。 2.《江西民間草藥驗方》中記載,博落回根皮、倒地拱根等分,加食鹽少許,同濃茶汁搗爛,敷患處,可治療指疔。 3.《江西民間草藥驗方》中還提到,博落回全草燒存性,研極細末,撒於瘡口內,或用麻油凋搽,或同生豬油搗和成膏敷貼,可治療臁瘡。 4.《草藥手冊》中提到,博落回煎水洗可治療下肢潰瘍;博落回鮮根兩斤,煎濃汁,調蠟燭油塗瘡口周圍,外用紗布包紮也可治療下肢潰瘍。 5.《民方2》中記載,博落回根、莖500克,醋適量。用法:將藥切碎,用醋浸泡(蓋住藥為度)2天,去渣,取醋液塗患處,每日3~5次,可治療癰疽潰爛久不收口。
上一味中藥材: 石蒜
下一味中藥材: 八角蓮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