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讀後感

2024-02-07 7 [ 讀後感 ]

【篇一:世說新語讀後感】

目前出書成風,看過十本書的能出一本書,像我這種低調男人,看了一百本書連一篇文字都沒寫。平時看書積累些東西,心有鬱積想發一發,記點讀書心得,梳理下自己的記憶,所謂好記性不如壞筆頭。

初中時聽說劉慶義的《世說新語》,直到大學才通讀了一遍,讀之不忍釋卷,深深地被這本書吸引,一樁樁小故事,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蔭道上奼紫嫣紅令人目不暇接。現在又重新從市圖書館借了本來看,如同老友相見,分外親切。孔子說:述而不作,這述又何嘗不是作?王夫之主張“六經注我”,也就是用自己的話語體系去闡釋六經,舊瓶裝新酒,經典著作就是一張皮,每個人都在上面衍生出許多毛毛來,西方有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在讀書上我向來主張“誤讀法”,就是作者本意可能並非此意,你或顛覆或曲解作者意思,卻達到一個好的效果,這也是可取的。《韓非子》裡有一個小故事說一個楚國人給燕國的相國寫信,因為是晚上寫,光線不好,楚國人就吩咐手下:“舉燭”,邊說邊寫順手就在信上寫了“舉燭”。燕國的相國收到信了,開啟一看有“舉燭”二字,不禁感嘆:“舉燭就是崇尚光明啊,這是讓我們選拔任用賢能的人。”相國把他的“誤讀”給王說了,王大喜就照做了,燕國變得國富民強了。像一本《紅樓夢》讓多少誤讀紅樓又自稱研究紅學的人吃上飯,這“誤讀”多好啊。所以我看《世說新語》的讀書心得將不拘於字句的解釋、不拘於時代的考量、不拘於玄理的考辨,隨心所欲,信馬由韁,想到哪兒寫到哪兒,記錄腦海火光一閃,這也是我把這篇文字分類到隨筆的地方。這樣做可能會對《世說新語》的理解多有謬誤,再加上本人馬克思主義理解不深,可能會有不馬克思的地方,科學學得不好,可能會有不科學的地方,難免貽笑方家,歡迎批駁、指正、賜教。

【篇二:《世說新語》讀後感】

《世說新語》是劉墉寫的一本關於教育的秘籍,這本書他從孩子誕生前,父母該怎麼決定教育的方法、規劃孩子的未來,到孩子出事之後,如何跟孩子互動、開發孩子的潛能。在這本書裡,他的一些獨到的教育方法讓我覺得受益匪淺。以下是書中的兩個小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1、“虎姑婆”長什麼樣子?

記得小時候,我就聽過“虎姑婆”的故事,當小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大人們總愛說“再不聽話虎姑婆該來咬你手指了!”可是,你知道“虎姑婆”長什麼樣子嗎?答案肯定不是一樣的。作者說“為什麼一個虎姑婆可以讓我們從小孩時代記憶一輩子,而且每個人心裡的虎姑婆都不一樣,啃手指的聲音可好像能在耳邊響?答案很簡單:因為想象!”

每個人的想象是不一樣的,為什麼都在呼籲我們要看書,因為在看書的過程中會對書中的人物、事物、事件進行充分的想象,使我們的想象力充分得到發揮。如果給我們一個虎姑婆的動畫片,裡面有個虎姑婆,還有虎姑婆啃手指的畫面和聲音,我們看過就知道:哦,原來虎姑婆那樣啊,啃手指的聲音是那樣啊。就用不著想象了。什麼都是現成的,那我們的思維與想象豈不是會越來越懶,就跟機器一樣時間長不用就會生鏽了。

所以,在想象力還沒有生鏽前,讓我們多讀讀書吧!讓它們快速的運轉起來。

2、人生光明面

人的一生中會遇到許多的挫折,但是要看你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挫折,書中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臺北有一個由三位盲人組成的樂團,每個人都笑容滿面。一個說他最幸運,因為他是後來才失明的,所以他看過世界時什麼樣子。另一個說他也幸運,因為雖然看不見東西,卻能感覺光線,所以不算完全失明。第三個說他雖然從小就瞎了,可是也不錯,因為反正不知道看得見是怎麼樣的,既然不曾擁有,也就不覺得失去了。說完,三個人就唱起歌來。

為什麼他們會這樣快樂呢?因為他們由正面看事,即使一般人看來是負面的,他們也有正面思考。還有兩位高齡逝世的老人,其中過的很富裕的那位老太太,臨終躺在病床上,對每個去探望的人怨,怨傷痛、怨丈夫早死。過得十分辛苦的老太太,卻一直到死都感恩,說:“我真好命啊!丈夫早死,還能活到今天,而且兒孫都來看我,多好命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差呢?因為他們從小生活的環境不同,一個生活在總由負面看事的家庭,而另一個從小就長在寬容的環境。

所以,身為人民教師的我們,如果對學生用正面的語氣說話,教育他們從正面看事,譬如:孩子天涼沒有關窗,不要說:“你想凍死啊?”或“為什麼不把窗子關上?”而應該講:“把窗子關上吧!免得著涼”。孩子爬到危險的地方,別喊:“你想摔死啊?”而說:“快點下來。”孩子考五十分,如果對他說:“你居然有一半不會,沒有前途了!”換成“你能考五十分,表示還會一半,再加一點力,多十分,就及格了,試試看,下次考好一點。”收到的效果會是一樣的嗎?

讓我們教學生從正面思考吧,總存感恩的心,總在失望中帶有希望,總在跌倒時,想想休息一下,能跑得更快、飛的更高。我想這樣正面思考的人生態度不僅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也會對我們的人生有所改變的!

【篇三:世說新語讀後感作文】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主編的志人小說,分為36門,如《德行》、《言語》、《政事》等。其中,我覺得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記錄晉人談話的《言語》。那一句句發言遣詞,無不畢肖聲口,寥寥數語,卻能述說出一個個發人深思的道理。

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口吃的鄧艾,自稱時便經常重複說“艾,艾……”這樣難免被人拿來取笑。有一次晉文帝也和他開玩笑說:“你總是說……艾,……艾,究竟是幾個艾啊?”鄧艾沒生氣,也沒尷尬,回答說:“鳳兮鳳兮,本來只是一隻鳳。”他用楚國陸通比喻孔子的名言,來說明自己雖然常常連連說“艾,艾”,但和孔子那樣只有一個“艾”罷了。

還有一個小故事講述的是顧悅和簡文帝。顧悅和簡文帝同歲,但顧悅頭髮早已白了,簡文帝問他:“為什麼你的頭髮比我先白了呢?”顧悅回答說:“蒲柳的資質,臨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資質經過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說明了人的資質是有差異的,由此也導致了人生的許多不同。

另外一個故事講述的是身在廬山的遠公,雖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給弟子們講論佛經,他時常告誡弟子,說:“我如黃昏時的落日餘輝,自然不會照得久遠了,只願你們像早晨的陽光,越來越明亮!”用自己熱切的言辭和神態,將“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和“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們的心中。……

鄧艾雖口吃,但卻不妨礙他富有智慧和哲理的表達:每個人都只有一個,應該好好的發揮屬於自己的那一份才能,做一隻鳳,做一條龍。晉文帝的一個玩笑,一個調侃,卻引出了顧悅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資質稟賦的不同應活出不一樣的精彩人生。遠公用桑榆之光來比喻自己,用朝陽之輝來比喻年輕的弟子,告誡我們學習是一刻也不該放鬆的……

古人善用比喻,能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把一個個深奧的道理說到透徹,又恰到好處;能把人們熟知的平凡事說得不平凡,說得有趣。這種語言技巧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鑑。

明代的學者胡應麟評介《世說新語》:“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惚生動,而簡約玄淡,真致不窮,古今之絕唱也。”既是絕唱,定有屬於他絕唱的魅力,反覆認真誦讀這36門學說,定能讓我們受益匪淺。

【篇四:世說新語讀後感500字】

《世說新語》是南朝的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全書用文言寫成,分為言語、德行、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強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幾句話,但就在這些記錄人物言行舉止的文句中,我們卻可以體會到魏晉時代濃郁的政治氛圍和人物特色。

古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寶庫,而《世說新語》則是這個寶庫中一顆燦爛美麗的明珠。《世說新語》是一部反映魏晉時代文人風貌

【篇七:世說新語讀後感】

古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寶庫,而《世說新語》則是這個寶庫中一顆燦爛美麗的明珠。

《世說新語》是南朝的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全書用文言寫成,分為言語、德行、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強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幾句話,但就在這些記錄人物言行舉止的文句中,我們卻可以體會到魏晉時代濃郁的政治氛圍和人物特色。

前幾天,我讀了《世說新語》中的一到三十頁,其中的一則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託,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這則故事的意思是這樣的:華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難,有一人想搭他們的船,但卻遭到華歆當即表示為難,王朗說:“正好船還寬敞,為什麼不可以?”後來追兵即將追上,王朗想拋棄那個人。華歆說:“之前我猶豫不決,原因就在於此。既然已經答應了他的請求,怎麼可以因為情況緊急拋棄他呢?”社會上從此便根據這件事判定華歆和王朗的德行優劣。

這個故事中的華歆剛開始對於別人的請求猶豫不決,看上去似乎品德不好,但儘管王朗答應了那個人的請求,但當後來追兵到來情況緊急時,卻想拋棄協助的那個人,所以,華歆的品德是遠在王朗之上的。

我們在生活中有沒有犯過像王朗一樣的錯誤呢?以這個故事為例,在開始時如果華歆和王朗在開始時沒有攜帶那個人,那麼那個人可能會有生存的希望。可要是華歆和王朗在中途拋棄了那個人,那麼那個人就沒有一點生存下來的希望了。

生活中的事往往也是這樣。如果我們答應了別人某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底。如果你拒絕他,他可能會受到損失。但要是你在中途忽然停止,呢麼他的損失會更大。

當然,我們在生活中要儘量幫助別人。但如果的確無法幫忙,我們也要當即拒絕,榮國答應了,就不能半途而廢。

【篇八:《世說新語》讀後感】

阮光祿在剡,曾有好車,借者無不皆給。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後聞之,嘆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遂焚之。

來自:世說新語

譯文:阮光祿是當時的名士,辭官後隱居剡縣;為人很慷慨——有好車,“借者無不皆給”。有人因為是葬母的事情而不好意思借車,阮光祿聽說之後便焚車以自省;今天我們看來此舉未免有些做作,那是我們的修養還未達到阮光祿的境界。一個賢人從來不會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唯有不斷完善,才能在人格上繼續前進。一輛車就是品德上的一個汙點,不但要燒掉車,還要去自省,去改掉身上的不足。

《世說新語》是漢末人物品評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它的不少故事是取材於魏晉時期作品《語林》、《郭子》、《名士傳》等書的。看了《世說新語》就能瞭解魏晉南北朝時期逸事筆記的內容和形式了。也可以說它是一部魏晉風流故事集,從而起到了名士“教科書”的作用。按馮友蘭的一句說法,風流是一種人格美。當然這種人格美是以當時士族的標準來衡量的。

《世說新語》是研究魏晉風流的極好的史料。其中關於魏晉名士的種種活動如清談,品題,種種性格特徵如任誕,簡傲,種種人格追求,以及種種嗜好,都有生動的描寫。綜觀全書,可以得到魏晉時期幾代士人的群像,透過這些人物形象,可以進而瞭解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風尚。如《德行》中: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透過與華歆的對比,讚揚管寧淡泊名利。所以由此可看出一個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並不是一天兩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積月累所培養出來的。有德行的故事還有許多,如情緒這方面,德行較不好的人常會以它個人的情緒為中心,心情好時大家沒事,心情不好時大家得遭殃,古時就有一位不管快樂或失意,都不會表現於自己的情緒上,那個人就是稽康,王戎說我和稽康在一起相處二十年,從來沒有見過他高興或者生氣的表情。人通常得到一個不好的東西,或遇到對自己有害的東西都會閃而避之,但是有的人得到這一個東西,或者遇到這個東西也不是閃而避之。而倒黴反而還一點不會被那樣東西所波及到。瘐亮的坐騎中,有一匹叫的盧的兇馬,有人勸告他派人牽去賣掉,瘐亮回答說:“賣它一定會有人買它,但這樣又會害了別人;哪裡可把對自己有害的東西轉移到別人身上呢?從前孫叔敖殺了兩頭蛇,就是因為不讓後人看見,從此他就成為古人樂於傳頌的佳話,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嗎?”

《世說新語》在藝術上有較高的藝術成就,魯迅先生曾把它的藝術特色概括為“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世說新語》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個,魏晉兩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內。它對人物的描寫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學,透過獨特的言談舉止寫出了獨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氣韻生動,活靈活現,躍然紙上。如“王戎有好李,賣恐人得其種,恆鑽其核”。僅用了16個字,就寫出了王戎貪婪吝嗇的本性。

從另一方面談,《世說新語》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由於魏晉之際品評人物重視儀容辭采的風氣較漢末更甚,所以位高名重的官僚,也往往憑隻言片語和某個細節來論定一個人的優劣,或據此而援引這個人入官,如“雅量”記載王王旬做桓溫的主簿,桓溫想提拔他。有一次故意突然騎馬衝之,“左右皆宕僕,而王不動,名價於是大重,鹹雲是公輔器也”。這種測驗人的方法上是奇特的,從此得出是“公輔器”的結論,尤其荒唐。又“文學”篇王衍問阮修:“老莊與聖教同異?”阮回答說:“將無同。”王衍很賞識這“將無同”三個字,即請阮修為椽。這就是著名的“三語椽”的故事。這兩個例子足證明當時重容止,言談的風氣之盛。

在虛無、厭世的思想基礎上,魏晉士大夫都消極、頹廢,或乖僻、放蕩,時時流露出生死無常,嘆老嗟傷的感慨,飲酒澆愁和養生服藥,也成為一種風尚。《世說新語》從很多方面寫下了這些內容。“任誕”篇說張翰:“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及時一杯酒”;“言語”篇記桓溫因見舊時種的柳樹長大,哀嘆“木猶如此,人何以堪”而流淚,即足以反映當時士大夫的沒落、灰色的人生觀。此外,《世說新語》還記敘了一些人的優良品質,如荀巨伯的重義輕生救護朋友,周處為民除害、勇於悔過等。全是有意義的小故事。對魏晉統治階級的兇殘、醜惡、奢侈等也做了具體的描述。

補充糾錯
上一篇: 傷逝讀後感
下一篇: 幹校六記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