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校六記讀後感

2024-02-07 5 [ 讀後感 ]

【篇一:讀楊絳《幹校六記》有感】

那本該是一個幸福的年代:困擾人們多年的戰爭終於結束。然而,一場更大的風暴正在醞釀。

這場風暴,叫文化大革命。

這不同於之前的任何一場戰爭,而是像秦始皇“焚書坑儒”一般對文化的蹂躪。一個各國人面對面目全非的故土,本想伸手為祖國獻上一份力,卻被無情的“革命”急匆匆地趕出了國。這,無疑是時代,是中華文明的悲哀。

在看不見摸不著的硝煙中,一個個文人都控訴著文革之錯、幹校之苦時,陽江夫婦卻似是樂在其中。《幹校六記》一書正是由楊絳在幹校中寫的六篇日記組成的。每篇日記都樂觀的寫自己正經歷的慘境。她用一個個委婉、漂亮的俏皮話尖銳而不留情面地戳破人情冷暖;一篇篇日記無不透著朝氣,又無不透著對人性的弱點的抨擊。曾有人這樣評這本書:“悱惻纏綿,哀而不傷,怨而不怒,句句真話。”十六字,金評!

然而,楊絳這一書教我們的,不只是她俏皮而犀利的文筆,還有她坦然處事的生活態度。生活總是有點波折的,關鍵就在於誰能挺過去,誰不能;誰會把心死在挫折搭成的劍堆中,誰能笑著把利劍插回劍鞘,只留最後一把劍別在腰間用於刺穿敵人的心臟。贏了最好,敗了也罷,這也是我從她書中讀到的:“勝則淡然,敗則坦然。”

與那時“戰場”相比,我們如今所謂的慘景又如何?

每日早晨,在六點半的《命運交響曲》的“轟擊”下我們一臉怒氣地起床,殊不知幹校中的大文豪們已忙了1個多小時了;雨天,我們在半乾的馬路上踱步,滿臉厭惡地看著腳下汙泥,殊不知當年文豪也未曾對此說些什麼;當我們總埋怨作業太多、朋友太吵、老師明明說今天上新課卻抱著卷子吼出二字:“考試!”時,我似乎穿過重重人影,聲聲嘆息,回到過去,看到楊絳在小屋中微笑抬頭看遠方的樣子。

作業會讓你下走泥漿嗎?吵鬧的朋友難道不勝過愛人天各一方嗎?考試來證明你的成就難道不勝過滿腹經綸卻只能對白菜說嗎?

所以說,我們還太浮躁,太年輕。

看看窗外,陽光在輕灑著,人們在笑著,爆竹噼裡啪啦地響著,而我扔在這裡無辜無慮的寫著——這也許是個幸福的時代。

看到結局大家都回了家鄉,竟莫名的為他們慶幸。合上書,我在讀書卡上的“心得”一欄認真的寫下八個字:

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篇二:《幹校六記》讀後感】

伴隨著“咕咚咕咚”的火車聲,我也讀完了楊絳先生的《幹校六記》每次出差或者是旅行的路上我都習慣性的在包裡裝上一本書,這樣即能增長知識,又能避免一個人外出的枯燥。

雖說是先生但實際是錢鍾書先生的愛人,只不過那個時代女性受教育的少,故而有那麼一兩個有文化的女性也叫做先生罷了。這本書的序是錢鍾書先生所做,他高度概括了人們對那個時代的態度和反應。(後續原文),其實不光是那個時代,幾乎所有的問題,人們的反應和態度基本上也就是這樣子的了。而解決的辦法無非就是爭取中間力量罷了。

這本書的基調還是很平和的,更像是有個人在給講故事,就像是電影泰坦尼克號似得,走近它,再走進它,再開啟它,一切的事物都會在回憶中體現美好。在那樣一個大的背景下,沒有靈魂,沒有希望,沒有盡頭,就像是一隻黑夜裡在懸崖上行走的綿羊,都不知下一步的路在哪裡,也不知道前面是兇險還是平安,更不知能不能走出這黑夜,可是還能用這樣平和的語氣寫出這樣的文章,我不得不佩服楊絳先生內心的勇敢,堅強,還有本身的樂觀。還有那專屬於女子的美好。

我身邊也有從那個時代走出來的人,同樣也經歷過57幹校的生活,可是他們的描述可要比楊絳先生筆下的幹校恐怖的多,有什麼批鬥審訊的,有生了病專門拉出去幹活的(甚至專門讓在雨/雪地裡面幹活的),在我看來那就是活生生的折磨。在這本書裡也描述到了一個人莫名的死去了,可是沒有具體寫,只是輕輕一筆而過。可能是不願對往事再去回憶,可能是本身也不是很清楚,也可能是好多事情過去就過去了,讓美好留下,讓骯髒不堪的事情隨風而去吧。其實現在留下來的歷史也只不過是萬里長河裡面的一滴水花而已。好多事情是我們無從知道的。

【篇三:幹校六記讀後感作文】

《幹校六記》是一本紀實散文集,一共六篇。楊絳先生記錄了她在文革下放幹校期間的一些瑣事。楊絳先生說“回京已八年,瑣事歷歷,猶如在目前,這一段生活是難得的經驗,因此作六記。”

初識《幹校六記》,因為知道它是反應文革期間的一些事,總以為該是充滿火藥味的,滿是憤怒、不滿或是埋怨。正如錢鍾書先生在小引中寫的:“學部在幹校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搞運動,清查‘五一六分子’。幹校兩年多的生活是在這個批判鬥爭的氣氛中度過的;按照農活、造房、搬家等等需要,搞運動的節奏一會子加緊,一會子放鬆,但彷彿間歇瘧疾病,始終纏住身體。”在這樣一場受折磨的運動之後,會不怨恨有所抱怨嗎?然而,讀完之後才發現,《幹校六記》透露出來的是楊絳先生的那份心境:以平和的心態坦然的面對生活的責難,不偏不倚。

文化大革命是中國史無前例的大運動,期間有多少大事,《幹校六記》中不管是《下放記別》、《鑿井記勞》、《學圃記閒》,還是《“小趨”記情》、《冒險記幸》、《誤傳記妄》都只是這場大運動中小得不能再小的一些瑣事。“‘記勞’,‘記閒’,記這,記那都不過是這個大背景的小點綴,大故事的小穿插。”然而,楊絳先生記錄下這些瑣事,“那番往事,畢竟是我一生難忘的親身經歷,也是應該讓大家知道的一段歷史,別人的傳說都不詳、不盡、不實。我應該在自己有生之年,把這段往事公之於眾,我說的話可有我負責。”

《幹校六記》正是切實的記錄。透過這些瑣事更透露出楊絳先生那份平靜平和的心態,面對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經歷種種苦難和欺辱,事過之後,還能不怨不恨,不自憐不自憫,也不申冤訴苦,以平和心態面對,坦然生活。楊絳先生的心中的那份“靜”是讓人敬佩的。

文化大革命,對那一代的知識分子來說,確實是一種苦難和折磨。楊絳先生也曾遭受那份辛酸和痛苦。戴高帽掛木板受批鬥,被剃成陰陽頭,掃廁所,被驅到大院遊行……受了這些苦難,而楊絳先生卻還能說“打我罵我欺侮我都不足以辱我,何況我所遭受的實在微不足道,至於天天吃窩窩頭鹹菜的生活,又何以折磨我呢。”因為楊絳先生“雖然每天胸前掛著罪犯,甚至在群眾憤怒而後嚴厲的呵罵聲中,認真相信自己是虧負人民,虧負了黨,但我卻覺得,即使那是事實,我還是問心無愧。”問心無愧,這就是楊絳先生心中的坦然吧,面對生活對自己的責難,不去怨恨,不去抱怨,在必須面對的時候,坦然面對,奉上自己的真心和勇氣。因此在幹校裡才有了那份“閒情”來記那些幹校裡的“軼聞趣事”作為六記吧,以至於讓人在讀完六記之後有“下放幹校還有這般樂趣”的感覺。我知道這是在文革辛酸中的苦中作樂,因此更為楊絳先生的這種心境所折服。“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楊絳先生在《我們仨》裡寫有這樣一段話:“我們淪陷上海期間,飽經憂患,也見到世態炎涼,我們夫婦把日常的感受,當作美酒般,淺斟低酌,細細品嚐,這種滋味值得品嚐,因為憂患孕育智慧。”楊絳先生在幹校就是以這種心態生活吧,她是把在幹校裡的點滴都當作美酒品嚐了。正是這樣,才更加坦然:樸素單純,與事無求,與人無爭。

不管白紙上的黑點或是黑紙上的白點,這只是一個看待事情的角度和心態問題。楊絳先生很厲害,她選擇了坦然,讓生活在她的視野下呈現出與別人的不同。

【篇四:《幹校六記》讀後感】

或許是我早已熟知了關於文革的固定化表達,也或許是我早已形成了對於文革的始終如一的印象,如果要我用兩個詞來概括文革,我或許會選擇“狂風驟雨”和“摧殘人性”。我不會忘記那個年代死去的閃著光的知識分子的形象——老舍和傅雷,我也不能忘記在時代的顛簸中也最終未能倖免於難的劉少奇、彭德懷。關於那個年代的“虐殺”和“血腥記憶”多得填滿了我對十年時光的印象,以至於當我剛剛捧起《幹校六記》的時候還真的會有些許的不適應。

楊絳先生的《幹校六記》與清代沈復留下的《浮生六記》有著極其相似的體例。《幹校六記》共分為:“下放記別”、“鑿井記勞”、“學圃記閒”、“‘小趨’記情”、“冒險記幸”、“誤傳記妄”六記,都源於楊絳先生下放河南息縣“五七幹校”的真實經歷和體驗。

在寫作筆法上,《幹校六記》體現了楊絳先生一貫的樸素、平和和淡雅,具有一種“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格調。在書中,楊絳先生以“文革”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大背景,穿插具體的小事做詳細講述,比如和年輕人一同開鑿水井時每個人投入勞動的場面,再比如看菜地的時候照顧一些前來“偷菜”的老農,還有當楊絳先生目睹人們將沒有棺材盛裝的屍體埋藏地下時所表露的悲憫和擔憂,日子的點點滴滴就這樣自然而然地從楊絳先生的筆觸緩緩流淌出來,讓人們足以循著墨跡對文革的些許點滴做一次深深的反思和探源。

文革過後,“反思”文學和“傷痕”文學大量興起,在這一部分作品中,受害者多振聾發聵地號哭自己所遭受的不公待遇,加害者則細細梳理自己犯下錯誤的心路歷程,前者歇斯底里,後者深挖不懈,歪曲了事實也加劇了人們對於那樣一個年代理性批判和深思的苦難。

楊絳先生的《幹校六記》則獨闢蹊徑,在娓娓道來的語句中,甚至在一樁又一樁的趣事當中,讓苦悶和埋怨蘊藏於字裡行間,不批判也不吶喊,讓人們在自主的閱讀中去體會那樣一個時代的悲痛,去感受作為知識分子所遭受到的迫害的苦難。這樣的“反思”和“傷痕”比血淚書要有意義地多。

反觀當代散文,或立足於文化的悲愴大聲呼號歷史的滄桑,或誇大事實虛假歪曲,只為博得受眾關注的眼球。這樣的作品有了關注卻失了深度,更失去了作為一個傳播者的道德和良心

【篇七:《幹校六記》讀後感】

那本該是一個幸福的年代:困擾人們多年的戰爭終於結束。然而,一場更大的風暴正在醞釀。

這場風暴,叫文化大革命。

這不同於之前的任何一場戰爭,而是像秦始皇“焚書坑儒”一般對文化的蹂躪。一個各國人面對面目全非的故土,本想伸手為祖國獻上一份力,卻被無情的“革命”急匆匆地趕出了國。這,無疑是時代,是中華文明的悲哀。

在看不見摸不著的硝煙中,一個個文人都控訴著文革之錯、幹校之苦時,陽江夫婦卻似是樂在其中。《幹校六記》一書正是由楊絳在幹校中寫的六篇日記組成的。每篇日記都樂觀的寫自己正經歷的慘境。她用一個個委婉、漂亮的俏皮話尖銳而不留情面地戳破人情冷暖;一篇篇日記無不透著朝氣,又無不透著對人性的弱點的抨擊。曾有人這樣評這本書:“悱惻纏綿,哀而不傷,怨而不怒,句句真話。”十六字,金評!

然而,楊絳這一書教我們的,不只是她俏皮而犀利的文筆,還有她坦然處事的生活態度。生活總是有點波折的,關鍵就在於誰能挺過去,誰不能;誰會把心死在挫折搭成的劍堆中,誰能笑著把利劍插回劍鞘,只留最後一把劍別在腰間用於刺穿敵人的心臟。贏了最好,敗了也罷,這也是我從她書中讀到的:“勝則淡然,敗則坦然。”

與那時“戰場”相比,我們如今所謂的慘景又如何?

每日早晨,在六點半的《命運交響曲》的“轟擊”下我們一臉怒氣地起床,殊不知幹校中的大文豪們已忙了1個多小時了;雨天,我們在半乾的馬路上踱步,滿臉厭惡地看著腳下汙泥,殊不知當年文豪也未曾對此說些什麼;當我們總埋怨作業太多、朋友太吵、老師明明說今天上新課卻抱著卷子吼出二字:“考試!”時,我似乎穿過重重人影,聲聲嘆息,回到過去,看到楊絳在小屋中微笑抬頭看遠方的樣子。

作業會讓你下走泥漿嗎?吵鬧的朋友難道不勝過愛人天各一方嗎?考試來證明你的成就難道不勝過滿腹經綸卻只能對白菜說嗎?

所以說,我們還太浮躁,太年輕。

看看窗外,陽光在輕灑著,人們在笑著,爆竹噼裡啪啦地響著,而我扔在這裡無辜無慮的寫著——這也許是個幸福的時代。

看到結局大家都回了家鄉,竟莫名的為他們慶幸。合上書,我在讀書卡上的“心得”一欄認真的寫下八個字:

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篇八:《幹校六記》讀後感】

“讀楊絳散文猶如品茗,還魂回甘,越讀興味越佳。《幹校六記》寫下放幹校的生活紀實,不自憐自怨反小趣叢生,文字雅潔,讀過難忘。《將飲茶》寫(楊絳)父親、姑母、丈夫,寫中國社會舊時教養,更寫出一個獨特的人格者所經歷的不凡時。”

請容我就這麼抄寫封底的文字起首吧,實在是沒有更貼切簡潔的話語可以取代了!讀罷如此一本舉重若輕的散文書,難免叫人自慚形穢、恨不得登下戮力簡省精練、不再語多浪費。幾年前楊絳以九二高齡寫下《我們仨》一書,追憶生死兩茫茫的親人。含蓄節制卻令人動容。尤其封底那句清淺地嘆息:“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硬是惹得我淚眼汪汪不能止。通篇瀰漫著舊時代文人的溫潤豐厚,一時洛陽紙貴這裡就暫且不表了。這次臺灣時報出版社出版的這本《幹校六記》其實是從一九八一年北京出版過的《幹校六記》和晚些出版的《將飲茶》兩本集子兜上幾篇零星的散文揉出來的,但楊絳“舉重若輕的散文之筆,舒緩從容、含蓄內蘊的文風,細膩傳神、幽默生動的人物描繪,寫生命也寫生活。”不僅僅是在文采上展現舊時代文人的豐厚和氣度,在美學上也符合了華人的價值觀,昇華過的苦難要“悲而不傷”。深深的哀痛隱身淡然的辭句,他沒說的比說得多。

許多人形容楊絳的文字雅潔,溫潤如一方美玉。以如此秀麗的文字記趣自然是生動寫意,但更難得是當這潤澤之筆描寫的物件文化大革命時,他不枝不蔓的冷靜,遠較聲淚俱下的控訴產生更巨大的張力,發人深省。

正如錢鍾書在書前小引所說“‘記勞’,‘記閒’,記這,記那,都不過是這個大背景的小點綴,大故事的小穿插。”當年的受害者如今寫來總是不忍卒睹;當年的加害者寫來似乎又多為己贖罪,反省惕勵的成份究竟多些。臺灣的讀者想要透過文學之筆來體會這場運動,要不反胃但又能說到痛處的,的確不好找。

該如何勾勒一個時代利用人性的情感以為鬥爭的武器、工具,以至於人人噤若寒蟬、莫敢相依?楊絳先寫那狗對待人的熱烈,歡呼、跳躍、打滾,欣喜之情不言而喻。卻繼而自陳“但也有人以為狗只是資產階級夫人小姐的玩物。所以我待小趨(狗名)向來只是淡淡的,從不愛撫他。”這是出自寬容體恤的刻意淡漠,對彼此的保護膜。連只狗、一本書你都不能顯露出珍愛之意,否則將是更加倍淒厲的羞辱折磨,如此運動不是大悲劇還能是什麼呢?

《幹校六記》以整個時代背景的惴慄荒謬烘托出人們如蜉蝣、螻蟻的無助和渺小,但楊絳又以之記情,點滴可見錢鍾書與楊絳兩人的鶼鰈情深,彷佛這悲劇裡還能滋長浪漫。於是那小小的溫情彷佛黑暗中的微光,讓人不至於過度絕望。

過街老鼠般的日子決計忘不了的吧?他卻說,每朵烏雲都有道銀邊。末了,他許了個願,就要一件仙家法寶,卑微的隱身衣。身處卑微人家就視而不見,視若無睹。存在成了最無奈的悲哀。

欸,他們是這般這般的卑微,直低到塵埃裡去了,末了卻從那塵埃裡,開出最動人的花兒。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