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

2024-04-09 7 [ 讀後感 ]

生命是什麼顏色的?又是怎麼樣的?會不會混合了各種各樣的色彩?可能是煙花般的絢麗多彩,也可能是石板橋那般古樸卻飽經歷史的沖刷,又可能是像被人扔在地上的菸頭那樣骯髒。世界上混合了各種各樣的生命,也混合了各種各樣生命的態度,就像臧克家的《有的人》中所寫“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短短一個月,我從四本來自不同作家、有著不同寫法、講述不同故事的書中,領略到了幾種不一樣的態度、不一樣的命運、不一樣的人生、不一樣的生命。

那童真般的美好,那美好中的童真,有時候會讓我“撲哧”一笑,彷彿整個人都陷入了軟軟的棉花糖中間,不願起身;有時候又因為裡面那種純真的感情淚流滿面,感動至心底那處最柔弱的地方。那風中搖曳的草房子,那在陽光下閃爍著美好金光的草房子,讓我一直沉浸在一種童真中,卻在童真中有著一份那樣的淳樸,它有點醇厚,像一屋子的老酒。《草房子》好像代表了作者甚至那個年代任何人的童年,它也告訴我,生命是靈動的、鮮活的、有著各種各樣複雜而又美好的情感的。它的顏色,是像灰板橋那樣的淳樸,又像太陽下的草房子那樣閃爍著神聖的金色光芒,它美好,令人珍惜。

要說這種閃耀金光卻不刺眼的生命是至始至終的,卻是有一種,原先是美好的、向上的、代表了青年的奮鬥與鬥志的生命,在一次又一次的磨難後,並不能保持原本靈魂的美好,並不能用自己的鬥志與夢想去支撐自己,開始像一棟頂天立地的大樓慢慢倒塌了那樣,慢慢地頹廢下去,最後變成了那樣一副令人惋惜的空殼,不相信自己,卻相信不存在的空穴來風的“命運”,不相信自己可以努力去改變命運,就那樣被所謂的命運推著走。開始不相信世間的美好,為了一點利益可以出賣朋友,付出可以付出的任何東西,只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忘記了自己的初衷,也忘記了原來的夢想,更不記得以前為了夢想奮鬥的快樂。

很多大人現在不都是這樣嗎,可能沒那麼嚴重,可是已經忘了小時候信誓旦旦地說:“我要為社會除惡。”諸如此類的話語,忘記了小時候的童真,卻是在長大後為了各種各樣的利益去付出那些本不該被付出的東西,卻把該付出的汗水和努力拋在腦後。也為了自己的慾望忘記了情感,變得利慾薰心,變得不成人形,變成空殼一副,飄飄蕩蕩。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只知道往更高的地位爬過去,把更多的財富往肚裡吞,卻不考慮這些東西都是靠著自己不擇手段得來的。而在這種生命的時間裡,它會用這些金錢去做一些自己原本覺得骯髒醜惡的事情,卻自以為是覺得自己這樣活著才不會累,像原來那樣腳踏實地地奮鬥實在太累,付出得太多,覺得付出已經不值得了。總以為自己找到了實現夢想的捷徑,卻不想那卻扭曲了原來的初衷、原本的夢想。

這種生命,可能是一個人的悲哀,在臨死之際,握著那華而不實的金錢和地位,醒悟自己的一生到底有多麼碌碌無為,多麼醜惡;或許它根本就不會後悔,總認為自己是完美的,用自己虛假的外表欺騙著自己、催眠著自己。而它的顏色,則是從閃耀的金光慢慢褪色,變成一種人人唾棄的骯髒的灰黑色,很渾濁,看不到一絲光亮,卻又在表面將自己裝扮成高貴的黑色,以顯示自己的地位如此之高,財富如此之多,讓人人都羨慕它的表面的華麗,卻討厭它內裡的骯髒。

那座邊角的小城,記憶了大部分人一生都要經歷的一件事——愛情,愛情這個詞,對於我來說,陌生,但是又有點熟悉,感覺有點縹緲,不實際,因為沒有切身體會過這種在成年人嘴裡很美好的東西。這種感情對於十六七歲的女孩子的確很有誘惑力,這種情感卻不一定都是美妙的,冒著粉色氣泡的。在這座邊城裡面,卻是帶有點利益、但更多的卻是情感。只是不像大部分的愛情小說那樣,它沒有完美的結局,只有一個又一個互相牽掛的背影。愛情給人的生命帶來大片的色彩,等待的可能是用後半生的淚水浸泡破碎的情感,也可能是白頭到老的至死不渝。它需要付出感情,需要真情實感。但是,在一些愛情中,可能是為了一方甚至雙方的利益,這種愛情就好像帶著利益的枷鎖,時時刻刻都在提醒著這份情感只是為了利益。

它不代表整個生命,卻給生命添上大片的染色劑,或美或醜、或美好或悲哀,它是粉色的,卻在粉色中帶著點什麼別的顏色,在溫暖中帶著點別樣的色彩,給各種各樣的人的生命帶來點睛之筆或者負擔或者根本不重要。每個女孩子小時候可能都幻想過那騎著白馬的王子,每個男孩子小時候可能都設想過自己的女神,可是誰知道長大之後,在自己生命裡的那抹粉色孰輕孰重,又有誰知道那抹粉色裡到底帶著什麼色彩呢。

吶喊?我不知道到底應該為什麼而吶喊,或許根本沒有我值得吶喊的東西,又或許我值得吶喊的東西太多了。現在這個社會里,無奇不有,為什麼想要吶喊?釋放壓力?沒錯,釋放壓力。

很多人因為各方面帶來的壓力苦不堪言,甚至有人在這種壓力下與原來判若兩人。有的人可能會變得利慾薰心,有的人卻會變作太畢恭畢敬,生怕得罪別人。它從不向上攀登,雖然不滿足於現狀卻又安於現狀,對比自己地位高的人恭敬,不敢得罪一絲一毫,也不敢壞了那些自以為是的規矩。它是灰白色的,很渺小的感覺,沒有什麼太鮮豔的色彩,總是認為自己就比別人矮一截,不顯眼,按部就班的麻木,不做什麼反抗,像個已經設定好的機器人一般,聽命與比自己厲害的角色,不想想自己到底應該怎麼改變。

在見識到了各種各樣的生命、各種各樣的生命態度之後,我放棄了我以前所相信的“世界都是美好的”的念頭,知道了這個世界是由不同的顏色、不同的生命、不同的態度所組成的。生命到底應該是什麼顏色的,一成不變的炫麗美好的金色到底好不好?可是其他的生命顏色呢?生命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的?我們應該擁有怎樣的生命?可能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答案,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生命是美的,覺得自己為自己的生命新增的色彩是好的,可是到底是不是這樣?或者說是每個人都太自以為是了?我們學會了去評判別人的生命顏色,卻忘了反觀自己的生命顏色到底是什麼。這個世界的生命太多了,正是因為每個生命獨一無二的顏色,才組成了這個絢麗的世界。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