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shè lǐ | 注音 | ㄕㄜˋ ㄌㄧˇ |
首字母 | sl | 詞性 | 動詞 |
近義詞 | 射禮、射禮、射禮、射禮、射禮、射禮、射禮、射禮、射禮、射禮 | ||
反義詞 | 射禮、射禮、射禮、射禮 | ||
基本解釋 | 1.古代重武習射﹐常舉行射禮。射禮有大射﹑賓射﹑燕射﹑鄉射四種。將祭擇士為大射;諸侯來朝或諸侯相朝而射為賓射;宴飲之射為燕射;卿大夫舉士後所行之射為鄉射。 |
“射”乃中國古代六藝之一,古書有云: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自秦漢以降,隨著儒家思想的滲入及禮儀制度的更新完善,確立了五禮(吉、兇、賓、軍、嘉)的制度化這一禮制史上的重要程序,其成熟的標誌為唐玄宗開元二十年(732)《大唐開元禮》的頒佈。
射禮是中華禮儀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主要內容是賓主拜揖行禮,司射放好壺、中、算,宣佈投壺之令(規則),主要有:必須將箭矢的端首擲入壺內才算投中;要依次投矢,搶先連投者投入亦不予計分;投中獲勝者罰不勝者飲酒等等。至此,司射上堂對賓行揖禮,稟告賓:“三耦座射”(意思是三耦都已射畢)賓行揖禮還。射禮講求立德正己、禮樂相和。倡導人格塑造和人的精神的文明,射禮講究謙和、禮讓、莊重,提倡“發而不中、反求諸己”,重視人的道德自省。在本質上是一種健康道德的巧妙導引方式,是華夏先民寓德於射、寓禮於射、寓教於射的珍貴的人文實踐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