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shòu jī fú shè | 注音 | ㄕㄡˋ ㄐㄧ ㄈㄨˊ ㄕㄜˋ |
首字母 | sjfs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 | ||
反義詞 | - | ||
基本解釋 | 處於激發態的原子在外界光輻射的作用下向某對應低能態躍遷的輻射過程。如果外界光輻射的光子能量為hν=e2-e1,則原子將從激發態e2躍遷到較低能態e1,同時放出與外界光輻射(入射光)相同頻率、相同位相和偏振方向相同的光。受激輻射是鐳射器中的基本物理過程之一。 |
受激輻射,即處於激發態的發光原子在外來輻射場的作用下,向低能態或基態躍遷時,輻射光子的現象。此時,外來輻射的能量必須恰好是原子兩能級的能量差。受激輻射發出的光子和外來光子的頻率、位相、傳播方向以及偏振狀態全相同。受激輻射是產生鐳射的必要條件。
受激發射(英語:Stimulated emission)是鐳射的主要光源。受激發射的光放大(英語:Light Ampp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縮寫就是“LASER”。受激發射概念是由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他1917年發表的論文《關於輻射的量子理論》中提出的;大約10年後,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劍橋大學教授保羅·狄拉克首次實驗證明受激發射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