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gé jǔ pài | 注音 | ㄍㄚˊ ㄐㄩˇ ㄆㄞˋ |
首字母 | gjp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 | ||
反義詞 | - | ||
基本解釋 | 1.喇嘛教派之一。"噶舉",藏語意為"口授傳承",謂其傳承金剛持佛親口所授密咒教義,故名。又因該派喇嘛穿白色裙子和上衣,故俗稱"白教"。十一世紀時,由西藏僧人瑪爾巴創立。一傳彌拉惹巴,再傳達波拉結。該派以苦修為特色,曾融合噶當派教義,成為有勢力的教派。支系眾多,其中帕竹噶舉﹑噶瑪噶舉的上層曾受元明兩朝冊封,相繼執掌西藏地方政權。格魯派得勢後,噶舉派中僅止貢﹑噶瑪﹑達壠﹑主巴四支系尚保持一定宗教勢力。主要寺院有墨竹工卡的止貢寺﹑四川德格的八邦寺等。 |
噶舉派(白教)形成於藏傳佛教“後弘期”,是由瑪爾巴譯師開創。噶舉派是藏傳佛教的重要的宗派之一。藏語“噶舉”中的“噶”字本意指佛語,而“舉”字則意為傳承。故“噶舉”一詞可理解為教授傳承。
地位變化:1613年藏巴汗彭措南嘉崇信噶瑪噶舉派,1618年噶瑪巴派打敗格魯派勢力所組成的聯軍,攻佔拉薩,噶瑪王國統治全西藏。1642年固始汗推翻噶瑪王國,首府從日喀則遷於拉薩,確立了格魯派在西藏的統治地位,但不丹地區(主巴噶舉)和拉達克地區沒有被攻下,那裡的噶舉派分別建立了小王國,乾隆時期才歸順駐藏大臣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