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清朝中葉,密州城老街上有一家剃頭鋪,老闆楊正,是遠近聞名的最牛剃頭匠。
楊正的手藝非常高超。一把剃刀刮頭皮、修鼻毛、掏耳朵……動作又麻利又輕柔,每道工序都讓客人覺得通體舒泰,愉悅輕鬆。頭剃好後,客人看著鏡子裡精神煥發的自己,感覺年輕了好幾歲,於是交口稱讚老闆的好手藝。慢慢地,“最牛剃頭匠”的大名就傳開了。
人怕出名豬怕壯,楊正的成名給他帶來了一個大麻煩。當時上流社會的老爺們聽說了楊正的大名,儘管他們家裡都有打理鬚髮的奴僕,卻還是想體驗一下楊正的絕活,可又放不下面子自行走進簡陋狹小的平民剃頭鋪,於是就打發下人請楊正到府上,酬勞隨他開。哪想到楊正是個一根筋,每次都是雷打不動地對來人說:“本人開店第一天起,就立下一個規矩——不管貧富貴賤,凡是來我小店的顧客,都是我的衣食父母,我保證做到一視同仁,童叟無欺。但是本人絕不外出做活。還請見諒。”
就有好心親友勸說楊正,“識時務者為俊傑,你不過是個小手藝人,哪得罪得起有錢有勢的老爺們呀。再說這也是一條生財之道,運氣好的話,伺候一個大老爺,能頂你在小店站一天的。何樂而不為呢?”
聽了這話,楊正把腦袋搖個不停,說:“咱憑手藝吃飯,用不著去低三下四巴結誰。顧客有錢也罷,當官也罷,在我眼裡,一概只看見他的頭臉鬚髮,什麼衣裝飾物,我一概瞧不見。”
知縣王大發聞聽這楊正的怪癖,就想:那些人之所以被拒,是因為檔次不夠。要是我縣大老爺喚他前來,看他敢回絕!於是,他就派人去給楊正傳話,讓楊正到縣衙給自己剃頭。沒想到楊正依舊用那套話來回復,拒絕上門。這下知縣大人太傷面子了,不由得憤憤地說:“什麼臭規矩!一個不入流的手藝人,也敢跟大老爺擺臭架子!”
自古道“民不與官鬥”,王大發沒費什麼力氣,就想到了一個報復的法子。你楊正不是剃頭不出門嗎?我就賞你個美差,看你出門不出門!
王大發派人傳令,讓楊正到監獄為死囚犯剃頭。
剃頭這活也算是一項買賣,是一種你情我願的交易。上門不上門剃頭,那是人家的自由,誰也沒辦法治人家。可是給死刑犯剃頭,則是為朝廷效力的公事,如若不聽命令,就是對抗朝廷,官府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治罪。楊正不糊塗,接到獄卒的傳令,猜到是王大發的損招,他二話沒說,收拾好剃頭挑子就走。到了監獄,面對幾個即將走上法場的犯人,他沒有絲毫懈怠與嫌棄,按照自己對待老顧客的手法,乾淨利索、一氣呵成地完成了任務。
那王大發聽到獄卒的報告,雖然氣得直眉瞪眼,卻也暗自服氣,承認這個最牛剃頭匠果真是個人物。手藝怎麼樣只是聽說,這分骨氣實屬不易。
這一天,楊正接到的任務是去給一個叫胡玉的死刑犯剃頭。據說胡玉是個殺人越貨、打家劫舍的採花大盜,犯案累累,罪大惡極。此人善於偽裝,平時就是一副普通老百姓的模樣,直到案發大家才看穿他的真面目。
獄卒將楊正帶到死囚牢中,對胡玉扔下一句話:“胡玉,你的好日子到了!讓楊師傅伺候舒服了,等著上路吧。”說罷轉身離開牢房,門咣噹一聲關上了。
二、
那胡玉蜷縮在牆角的一堆乾草上,蓬頭垢面,目光呆滯,面如死灰,一動不動。這種表情,楊正已經司空見慣。讓他感到奇怪的是,胡玉身上的刑具已經被解除,可以自由行動。這又是王大發耍的一個詭計。胡玉知道自己時日不多,牢門沒上鎖,又不見人監管,定然會鋌而走險逃跑。楊正要是攔擋,胡玉必定拼死抵抗,就可借胡玉之手狠狠教訓楊正一下;如果楊正任其逃跑,就可治他幫助罪犯越獄之罪。罪過大小,就是知縣大人說了算。
胡玉好像坐牢坐傻了,對有利於自己的契機無動於衷。他面無表情,像一個聽話的孩子,老老實實地讓楊正一刀一刀,將他亂草似的頭髮剃掉,一點也沒有傳說中凶神惡煞的樣子。楊正放心了,一邊忙活,一邊說些寬慰胡玉的話:“腦袋掉了碗大個疤,再過十八年,又是一條好漢。兄弟,我給你剃剃頭,你把這輩子的恩怨放下,清清爽爽上路。希望你早日投胎,下輩子別做惡人了……”
胡玉聽了他的話,竟然抽抽搭搭地流下了眼淚,好半天才哽咽著說出一句:“我本來也不是惡人啊……”
兩個月前的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西山匪首劉閻王帶人翻牆闖入胡玉家,將一包金銀珠寶扔給胡玉。說官府要是來搜查,讓他承認,這些東西都是他入戶搶奪的,某人某人被殺,某家妻女被奸都是他胡玉乾的。若是不答應,他胡家老小的命就保不住了。還警告胡玉不要耍花招,他的一舉一動都在他們的眼皮子底下。胡玉見刀已經架在了脖子上,捨出性命也要保全一家人,只好答應了賊人的要求。果然,第二天一大早,縣衙的捕快就上門了……
這個劉閻王,楊正早有耳聞。其人是當地一個臭名昭著的土匪頭子。他仗著學過一些拳腳功夫,招呼一幫地痞流氓隱居在西山,每日裡晝伏夜出,強暴婦女,綁票搶劫,無惡不作。這一帶的老百姓提起他來,都嚇得戰戰兢兢。他姓劉,於是大家就給他起了一個外號——劉閻王。
楊正疾惡如仇,見這胡玉不像是說謊的樣子,立刻就下了決心,要為這個無辜的替死鬼鳴不平。他給胡玉剃好頭後,挑著剃頭擔子就去見知縣王大發,將胡玉的話原原本本做了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