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幀墨寶

[ 民間故事 ]

一、

明朝時,有個叫王仁和的半吊子文人,喜歡遊歷天下,四海為家。這日,王仁和騎著毛驢,進入皖西地界,忽然想到有個同鄉肖莫名在舒州為官,便想去舒州城走走,與肖莫名把酒暢敘。

王仁和悠然地走著,到了一座大山下,此時正值炎夏,舒州的夏天猶如火爐。王仁和行走在烈日下,早已人困馬乏,口渴難耐,舉目遠眺,看到山腳下有幾間茅屋,便想過去討口水喝。

王仁和來到茅屋前,跳下毛驢,遠遠叫道:“屋裡有人嗎?”茅屋雖然柴扉大開,卻沒人應答。王仁和牽著毛驢走進籬笆院落,瞥見一個白髮老翁,正坐在灶臺下燒火,手裡拿著一張紙,想塞進灶臺裡。

王仁和便走過去打招呼:“老丈,我是行路人,一路口渴,上門討口水喝可好?”

那老翁許是眼花耳聾,王仁和連喚數聲,他也沒抬起頭來。王仁和瞥見老翁手裡是幀行書墨跡,紙張老舊,字型蒼勁,不禁大吃一驚。他急忙躍到老翁面前,擋在老翁與灶臺之間。老翁冷不丁地見躍過來個人,嚇了一大跳,張大嘴巴,手指著王仁和驚叫道:“你、你是什麼人?”

王仁和是個斯文人,見嚇著老翁,連忙抱拳作揖道:“在下無禮,給老丈賠罪了!”然後又道,“老丈,你這墨寶,可否與我觀瞻觀瞻?”

老翁看著王仁和,面露詫異之色,遲疑地將手裡的紙張遞到王仁和手裡。王仁和捧著細看,眼睛越瞪越大:這字遒勁飄逸,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正是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跡已無,存世的僅為摹本,已然驚世駭俗。這老翁手裡怎麼會有這樣一幀《蘭亭集序》?看那筆法,難道這是王羲之真跡?

王仁和心裡唸叨著,嘴裡便不覺驚叫起來:“老丈,你這幀墨寶從何而來?”

老翁見問,木木地領著王仁和走進另一間屋子。這屋子破敗不堪,一堵牆倒了,磚瓦梁木散落一地,一片狼藉。老翁指了指紙張,又指了指敗牆旁的一個木匣,口中嗚嗚叫著,口舌笨拙。王仁和明白了:這幀作品放在木匣中,藏在夾牆裡。因為牆壁倒塌,木匣才露出。一個山野村夫不知深淺,見不是金銀財寶,失望之下,就要放進灶臺裡燒火。

王仁和摸出十兩銀子,放在老翁手裡說:“我用這些銀子,換你這幀舊字。”

老翁喜出望外,收了銀子,將手裡的“破紙”送給王仁和。王仁和小心收好,又從包裹裡取出筆墨紙張,向老翁要了碗清水,問了老翁姓名,研墨揮毫,寫了個字據:王仁和以十兩銀子買下馬老翁之王羲之《蘭亭集序》,云云。王仁和寫畢,署上姓名年月日,將紙條給了這位馬老翁。

王仁和得到這幀《蘭亭集序》,揣在懷裡,騎上毛驢,甩鞭狠抽毛驢屁股一下,毛驢如飛般跑起來。

王仁和來到舒州城,直奔州衙。肖莫名得知王仁和不遠萬里來訪,拊掌拍手,奔跑著歡呼:“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仁和兄,你想死我了!”

肖莫名拉著王仁和的手,走進自己的書房。王仁和迫不及待地取出那幀《蘭亭集序》,興奮地說道:“莫名兄,請看這是什麼。”

王仁和小心翼翼地展開寶貝,肖莫名湊過去細細一看,便問道:“仁和兄這幀作品從何而來?”王仁和以為肖莫名被震住了,得意揚揚地說:“緣分!真是緣分!我要不是大老遠的來訪莫名兄,如何能得到這幀墨寶。”

二、

王仁和將如何得到這幀《蘭亭集序》一五一十說了一遍。肖莫名卻搖了搖頭,直言不諱地說:“仁和兄,我不是潑你冷水。我為此方官員,知道點本地的徵候物象。那老翁土牆茅屋,雖然老舊不堪,卻絕難逾百年之久。就是說雖然這幀作品深藏於土牆之中,也並不十分長久;再看墨色,也非千年前的作品。可以斷定,這絕不是王羲之《蘭亭集序》真跡。再說唐太宗生前推崇王羲之《蘭亭集序》真跡‘盡善盡美,死後竟把真跡做了隨葬品,應該不是虛妄的事兒,那麼真跡當不會遺落在民間。”

王仁和聽了肖莫名的話,頓時臉紅脖子粗,文人風雅氣度全無,失聲叫道:“莫名兄,我好歹也是讀書。你如此草草斷定我這幀作品為贗品,這,你該不是別有用心?”

肖莫名卻嘿嘿一笑,起身走到書架邊,拿過一幀書法卷軸,徐徐展開。王仁和這下傻眼了:這一幀書法卷軸居然也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書法墨跡、紙張的顏色、墨跡的精到,均與他如獲至寶的墨寶如出一轍。

王仁和瞠目結舌:“這、這、這——”

肖莫名收起手裡的卷軸,心平氣和地說:“我來舒州幾年,得到了這幀作品,起初也是欣喜若狂,後來才知道,這是舒州一位隱居山林的高人摹寫的作品。這位高人因深愛王羲之《蘭亭集序》,畢其一生臨摹作品,晚年已達至境,臨摹的作品足可亂真,加上做舊處理,更讓人分不出真偽。”

此後,王仁和接受了自己的寶貝是臨摹之作的事實,也由衷感佩這位隱居人的水平之高。

補充糾錯
上一篇: 清明粿
下一篇: 以德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