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疾巧破銀針案

[ 民間故事 ]

南宋年間的一個冬天,被罷官的辛棄疾被重新啟用。皇上將他安排到鎮江當知府,他帶著家眷經過千辛萬苦到了鎮江。

由於在水路中風浪顛簸,一名叫整整的侍妾受到驚嚇後,夜間一直不能入眠。眼看她瘦了一圈,夫人範氏焦急萬分。整整溫柔懂事,善於理家,是範氏最好的助手,因此二人情同姐妹。

尋醫、服藥無效後,府衙的幕僚向辛棄疾推薦了一位擅用針灸治病的方郎中。鶴髮童顏的方郎中已經七十多歲了。一番望、聞、問、切之後,他手法嫻熟地把銀針逐一紮進整整的穴位。一開始整整還煩躁不安,沒多久她就安靜下來了。

一連針灸了五日,方郎中說一個療程結束了,若是整整的症狀有反覆,他到時候再來施針。

平穩幾天後,整整的病又復發了。辛棄疾因救災沒有時間回府,便讓來報信的家丁再去請方郎中。

又忙了十來天,辛棄疾才抽空回了一趟家。範氏看著整整,擔心地對辛棄疾說:“夫君,整整針灸已有三個療程了,可還是反反覆覆……”辛棄疾攬著範氏的肩,心疼地安慰道:“夫人莫急,好在有方郎中。等救災的事告一段落後,我再另想法子。”

一日,辛棄疾乘轎經過城門時,忽見一位守城門的老卒滿頭大汗、渾身發抖,眼看就要站不住了。辛棄疾急忙下轎把他扶到一旁,並質問守衛班頭武二柱,為何要如此苛刻地對待老人家。武二柱有口難言:“辛大人,這陶民雖然年近七十,但小人也不敢有違聖命,擅自讓他休息啊!”陶民也氣喘吁吁地說:“辛大人,不怨班頭,是小的不爭氣……”話音未落,他便暈了過去。

辛棄疾一邊將陶民扶上官轎和他一併坐著,一邊憤懣地訓斥著武二柱:“今天我就帶他去治病,你大可以去告御狀!”武二柱敬重辛棄疾是難得的好官,哪裡敢造次,忙不迭地躬身賠罪。

辛棄疾以前經過城門聽陶民與路人說話時,知道他見識不凡,只不過一直都沒有機會和他交談。此刻,辛棄疾看著昏迷的陶民,想不通他一把年紀了,為何皇上還要他守城門?

回到府衙後不大一會兒,方郎中就被請來了。他進了書房,見頭髮花白的陶民躺在床上,便明白是辛棄疾的善舉,不由感動地說:“辛大人,您能來鎮江,真是咱百姓之福!”辛棄疾示意他不用說那些客套話,趕緊施針救人。

方郎中給陶民把了脈,從針囊裡取出一根銀針,對著他的人中就紮了下去,陶民馬上就痛醒了。當他發現方郎中還要往他的合谷穴扎針時,忽地大叫一聲“別紮了”,又立即把人中上的那枚針拔了下來!辛棄疾以為陶民犯了糊塗,便給他解釋,說是神醫在救他的命。

陶民眼裡閃過一絲怨尤,可憐巴巴地搖著頭說:“辛大人,小的、小的從小就怕痛……”他哆嗦著手摸出一點碎銀遞給方郎中,囁嚅著問:“這些如果不夠的話,我過幾天發了餉銀再補上……”

方郎中神色一變,接過碎銀嘆道:“夠了,夠了。”辛棄疾見陶民實在不願針灸,只好叫人把方郎中送出衙門,又去請另外的郎中。

這次郎中來了之後,陶民沒有再抗拒治療。服過湯藥不久,他平穩了許多。

第二日,陶民醒來後,向辛棄疾道出了自己的身世。

原來,陶民原本是一名富家子,從小就迷戀種花。後來父母雙亡、家道中落,幸虧他掌握了不少種花的絕技,才進宮當了一名花吏。在他的打理下,御花園的花開得異常豔麗,皇上極為滿意。可惜年老之後,他漸漸體力不支,一次失手打碎了皇上最喜歡的花盆,就被貶到鎮江來守城門了。

陶民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念叨著,辛棄疾也聽得淚眼模糊。他想起自己的經歷,一股同病相憐的感覺油然而起。

在府衙調理一段時間後,陶民的病徹底好了。辛棄疾不忍心再讓他守城門,便安排他在府裡打理花園。陶民怕被朝廷知道後會連累辛棄疾,因此一再推辭,但敵不過辛棄疾的“強硬”態度,只好遵從。

陶民得知了整整夜間不眠的症狀反覆發作的事兒,他告訴範氏:“夫人,小的倒有個偏方,若是辛大人願意配合的話,整整姑娘七日後便可痊癒了。”範氏聽後有些詫異,因為他的方法是,這七日別讓整整針灸,另外,辛棄疾要連續七日帶夫人、整整和孩子們到雲臺山上去。

辛棄疾雖然覺得有些奇怪,但好在災民的安置事務已經進入尾聲,暫時有點兒閒暇,為了家人,他願意一試。

次日一大早,陶民將一張路線圖交給了辛棄疾,路線圖的終點是雲臺山上的一片梅林。辛棄疾聽聞過那裡的梅花十分奇特。它們生長在山上的冷塢之中,不畏寒溼,花朵潔白芬芳,而且花期與眾不同,是在春末夏初。如今,正是開得燦爛的季節,這次正好可以帶家人一起去觀賞。

補充糾錯
上一篇: 信義千金
下一篇: 賒購蠶繭